close



為什麼訂做鈦車、鋼車比較普遍而碳纖車卻不多?


其實說到底,應該還是一件事,成本考量


 


基本上不管是鈦車或者鋼車,通常只要幾何出來之後


最簡單的做法是按照施工圖,用TIG的方法焊一台車出來就可以了


這樣既沒有什麼開模具的問題,也沒有角度的問題要頭痛


充其量只是準備了不同尺吋的管材就可以了


 


模具費是碳纖車最大的問題


但是如果是換成做碳纖車時,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不管是你做傳統的一體成型或者是用LUG.,就有不同尺吋和角度的問題


所以,象可樂果這樣的大廠,因為量大可以開很多的模具


但是如果是一般自創品牌者呢?難道也要開那麼多付模具


而且除了模具之外,你還要考慮其它製具的經費


顯然在這種考量之下,傳統的一體成型做法是第一個被放棄的


 


管對管是目前大家比較會考慮到的做法


但是針對不同的角度你還是有可能要開很多的LUG


因為每一個LUG模可以「變動」的範圍並不大


所以你不可能以一套模具就想要吃遍天下



不同角度要開不同模具


你可以設想如果要開那麼多的模具,在成本上就不可能低


而你要攤提這些模具費,那麼這些模具的錢是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所以不單只是材料成本,可能光是模具成本,就是很可觀的數字


假如你車還沒做就已經多了一項支出,那麼又怎麼可能便宜


 


所以一開始時,印地安想到的做法是看能不能壓低模具的成本


這種做法對大廠來說,問到的價錢可能都非常的高


所以,一般而言都會找上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廠


但是即便是如此,價錢上還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其實我個人是認為,即便你成本壓低了,但是品質和原料取得上沒問題嗎?


如果不能保証品質,那麼即便打著量身訂做的名號


試問誰願意當那個試驗品呢?


有沒有可能一套模具就夠了?


到了最後,可能被接受的方式就是一套模具走天下


也就是所謂變形的管對管,本質上是管對管但是角度可調範圍變大


這樣就可以不用為了角度問題而開很多付的模具


只要根據不同的尺吋去選擇管子長短的問題就好了


這就是陳副總所謂聰明而討好的做法,當然這個製程是存在的


 


當然這樣的做法就讓碳纖車量身訂做,因為成本壓低而變得可行


其實走到這裡,已經該說是皇天不負苦心人了


但是即便是如此,誰有那麼多工夫去幫你一台一台弄呢


基本上這還是一個人力密集的產業阿


所以即便是國內消費者可以接受國內自創的品牌


但是「量的問題」仍然最後會成為能不能做下去的關鍵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後記


 


有人問我「小顧的夢想」完成了嗎?答案是沒有


但是小顧追逐這個夢的熱情,並沒有因為這件事難度高而消失


他仍然在期待做出一台和PARLEE一樣甚至更好的車


 


或許就是因為這個熱情,讓這件事成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