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和一位許久不見的車友聊了一下午,過去,他曾經在某家車店服務


當然,他是一位頗為專精的車友,所以,他也曾為了實驗而訂做了一台車


我曾經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追蹤他的騎乘情況,因為他常出國,所以徒勞無功


 


所以,透過這次比較長的對話,我得以知道他自己所畫的幾何,騎起來是怎樣


基本上它所畫的幾何,最讓我映像深刻的應該是五通的高度,印像中應該是6.6


 


雖然6.6這個數字對於車架製作來說,並不算偏高,因為從6.38.幾都有人做


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為車友畫的車架圖,我是從來沒有畫過類似這樣的高度的


 


過去,曾有人問過我關於某家廠的幾何,我通常反問:你認為這家廠的特點在哪


並不是我不想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如果你都不知道重點在哪?那又如何去理解?


 


比如說有人問我「RIDLEY的幾何」,我記得這家廠的車,當時國內的能見度不高


於是我上了RIDLEY的網站,把它家的幾何找出來,然後著實看了好一會兒


我覺得如果以角度來看,其實「沒有什麼太特殊之處」,但是有一點卻是很不同


 



不能只把BB設定單獨看


這家廠的五通高度如果我沒有記錯,應該是選擇在6.3-6.6之間,屬偏高的設計


相對於一般車廠多半是在6.8-7.0附近來看,它家的做法,似乎故意要與人不同


不過,問我的人似乎沒注意到這點,其實,這點讓我後來不怎麼注意它家的車


 


我想,我對於這家廠之所以不注意「有我的理由」,但是先看我這位朋友的經驗


它認為6.6的車在下坡過彎的操控上更靈敏,當然這也表示「需要更多的技巧」


 


另外,就是它覺得在「抽車的穩定性」上面,似乎有些缺點,車頭會出現浮動


我忘了當時它的坐管角是不是73度,如果是,那麼這就是個該注意的重心問題


我的朋友是一個對車「很敏感」的人,因此,它個人所提供的經驗其實彌足珍貴


 


過去我曾經用我的Xcr幾何做了一個實驗,我的幾何其實是完全抄襲MOOTS


我記得請達文西的岳彣錩小試一下時,他認為過彎時要非常注意(五通7.3吧)


另外,它認為74.25的座管角,不用站起來抽車,就能夠轉換騎乘具備攻擊性


 


6.67.3,在高度上差了還不到一公分,但是其實感受上就很不相同


我為什麼不去改我朋友的幾何?其實這個問題和車架的重量,有很大的關係


我朋友用的是卜威的鋁車,以第一代的量身訂做車來說,重量上不算太輕


 


我常常問車友一個問題,如果你騎那些有LUG的鋼車下坡,你會不會怕?


如果說怕的話,應該不是擔心「重心不穩」,多半擔心的是「速度太快」!


因為下坡時的「重力加速度」,會讓胖子在這時有一種揚眉吐氣的快感


 


 


其實在那麼重的情況下,你是6.3或者6.6,在抽車上面多半還會佔到點便宜


而且這樣做在車那麼重的時代裡,對於爬坡來說,應該也會有一些好處才是


 


但是在碳纖車的時代裡,如果你的「車重越輕」,你認為「會不會有影響」?


如果看懂這一點時,你就知道這樣的五通選擇「應該是對上坡有利對下坡不利」


我想,在強調輕量化的碳纖車上,這種飄的感覺,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有過的經驗


 


當然,在這裡我所談的都是「理論值」,因為我根本就沒有騎過RIDLEY的車車


不過,如果一台1300公克的鋁車,都能給我朋友這樣的感受,就不是沒有証據



車架設計牽一髮動全身


當然,這並不是說「單一數據」就決定了整台車的性質,事實上也沒有那麼偉大


而所謂的「穩定性」的問題,往往還牽涉到比如說剛提到的重量,和角度的設計


另外,車子的前後軸距是多少,也是可以加入考量,修正車架設計的因素


 


所以車架設計,要理解的變數其實是滿多的,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懂的設計者為什麼要和使用者對談,其實就是為了理解你的需求,在變數上調整


 


不過五通高低問題,確實「具備了操弄的空間」,刻意極大化「是會有影響性」


但是改變五通高低時,其實是必須考量「需求」,讓你的選擇能夠「利大於弊」


當然對於一個深懂幾何的人來說,這樣的「奇兵」,應該是不會常常拿出來用的


畢竟,這樣的做法要考慮的變數比較多,一個失算或許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