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次去航翊李總家,他送了每個人一片DVD,我放在背包裡一直沒拿出來
那天,DVD從背包掉了出來,在好奇心的催迫下,我放在光牒機中播放
才發現是一支名叫「夀司之神」的片子,我在想:強哥怎會對夀司有興趣
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們根本就沒去過一家夀司店,更別說談過夀司話題
多半男生可能對於日本AV比較熟,夀司嘛!除了漫畫或者自助餐很少接觸
因此,這支既非電影少了劇情,只是談個老頭的片子,為何讓他如此重視?
看完之後,我覺得怪不得日本人會成功,因為那根本是溶入骨子裡的精神
過去,我們一直喜歡說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是,我想問:為什麼?
很多人可能認為夀司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學問(當然這是不懂的人講的話)
但是不管是不是有「很大」的學問存在,但是每天做同件事,應該滿無聊的
因為那種規律可能讓你覺得自己不過就是隻工議是隻工蜂,只在盡義務
這種東西就好像是生產線,就算不是三個月吧,但是三年應該也夠學全了
但是,你無法想像有人做同一件事不是做了三年,而是超過三十年以上
而且,他還覺得不夠「完美」覺得他還有學習的空間,可以繼續進步下去
我想,這已經不是個人的修養或者修煉的問題,而是整個民族的「文明精神」
也就是說,這種精神是日本人的集體潛意識,是日本人累世來的細胞記憶
台灣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學習
有了這種文明的基礎,所以在311大地震才有會讓人尊敬的「大和民族」
回過頭來,從五四來我們講「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們只覺得中國人很聰明,但是除了聰明之外呢?中國人有這種紮實嗎?
整部片子裡談到了一些成功者具備的特質,我覺得是值得寫下來的
1. 對於做相同的一件事,能夠不厭其煩,而且相信一定有改進空間
2. 對於再簡單的工作,都必須要具備熱情,不因為簡單而馬虎
3. 對於工作必須存在著「求好心切」的態度,不以現有成功為滿足
其實,日本人這種精神,過去我在將太夀司中也曾經提到過,當時是那麼說的
將太覺得他找到的材料已夠好時,他師傅說「如果這樣,那我就沒什麼好教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夠好了」那麼當然你也就不可能「聽別人在講什麼了」
在和別人聊天常中我常常喜歡說一句話,我們花了95%的時間在追尋5%的境界
但是,在真實世界中其實能達到百分之五境界的人,其實是少之又少----
我的一位朋友常常喜歡說,XXX是很好的執行者,但是他大概就只能做到八十分
我想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能達到八十分的層次,其實已經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了
因為拿到八十分的過程必然是跌跌撞撞,而且還必須不斷的有人提醒才有可能
至於說能夠做到95分,那個多出的15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根本就沒興趣
很多人可能是這麼想的,為了要多拿這15分,但是卻要花更多的時間,不值得
因為那多出來的15分除了要有絕對的熱情之外,更需要的可能是相當的天份
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有那個天份,當然也就不會去努力
但是,如果我們說那一種競爭優勢是別人無法達到的呢?答案就在這百分之15
因為剩下的東西就算再難,總是可以做到,當然對於抄襲者來說,就不算是難事
我記得過去我常說一個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故事,就是有一年採訪自行車展的往事
我的朋友答應我,第二天會到展場,但是他沒來,我打電話問他,為什麼他沒到
沒有熱情的人不可能深入
他告訴我,稿子交了就好了,幹嘛還要花時間在這種事情上,何必泿費這個時間
在十年過後的某一天,他告訴我他要寫一篇自行車的文章,問我要從那些方向寫
對於他來說「新聞採訪不過就是個工作」他用他專業的採訪技巧「達成了任務」
這件事情過後讓我很清楚一件事,台灣的媒體其實是「沒有什麼深度和熱情的」
他們在意的其實只是「收視率」「閱聽人」,消費者和採訪者陷入了「共犯結構」
台灣不太可能出現什「偉大的媒體」因為媒體在追求的不是熱情,不是深入了解
因為媒體本身格調不高,當然對於讀者來說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誤導」效果
如果你想要從媒體當中找尋什麼深刻的資訊,從現實層面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從我們周遭的這些事情來看你就會可以知道「台灣的競爭力在哪裡」?
如果你對於你的工作你對於你的人生,沒有一種「追求自我成長的歷程」
那麼我看不出來為什麼你可以成功,因為你連成功應該要有的修煉一點都沒有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