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0JTAGF  

 

黃清志:最近心在癢某組碳絲輪,大概是被他的輕量化及價格給吸引住。(我在部落格中曾寫過,運轉第一代碳絲輪,放在箱子裡半年沒騎竟然自動偏擺,經驗值讓我建議車友別買碳絲輪組)黃清志:所以才會有三位一體的輪子?若是傳統幅條,重量上就沒有很明顯的優勢,框高也不是我能駕御的。(30/45

 

 

 

很多人思考問題是用別人給的框架在做選擇,問題題是給別人框架的這個人自己也可能是錯的,所以除非你把它當真理來看,不然這樣的情況常常會在莫名其妙的狀況下做出錯誤的選擇,碳絲重量只有鋼絲的二到三分之一,這和碳纖車架比鋼車架要輕了非常多,都是材料科學下的相同思維,但是物性不同結果會一樣?

 

 

 

當年航翊李總喊出全碳時代,以航翊對複材的認知,這句話確實走在時代的前面,但是大家並不清楚航翊在處理碳纖時所遇到的種種折磨,所以全碳時代到最后是否成了一椿(未竟的功業)?回過頭來看國內運轉應該是首先推碳絲輪的公司,理由就是碳絲的重量至少是鋼絲重量的一半,可以有效降低輪組重量。

 

 

 

問題是運轉當年就很清楚碳纖變形量的問題,小魏當年曾在很多人面前講碳纖變形量只有百分之二,變了百分之一就等於變了百分之五十,也曾不止一次講到MAVIC被碳纖的(固定)問題所苦,所以最終MAVIC的解法才會是碳柱?

 

 /tmp/phpBDH23w  

 

碳絲和鋼絲的表現完全不一樣,是否能夠把鋼絲的思維套在鋼絲上?這一點應該多數的車友都不會想到,做為碳絲輪的革命先烈,我應該是背動發現這個問題的人,碳絲為什麼會鬆掉?是否張力問題?這個應該問編輪者。所以當年推這種產品的人都會在膠上下工夫,告訴你碳絲和鋁頭的黏合已經改善了(畢竟有我這樣的案例是個不能騙人的事實),但是黏合改善是否就沒問題了呢?

 

 

 

對於這個問題航翊曾經做過很多的測試,所謂現在張力可以拉得多高多高云云是解答還是說辭,我不去判斷。但是航翊曾經提到複材接合問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如果你用紫外線加強照射,那麼相同的問題即會提早來到。所以某大品牌商以為碳絲輪是藍海,搶著做最后一人,發表了某款高貴的輪組,卻在網路上出現了不少二手貨為什麼?好東西別人怎麼會「便宜」你?很多人都不懂。

 

 

 

當年我在車展展場曾被某朋友邀請幫某個想推輪組的廠做測試,那個想集資做的輪組就是碳絲輪,想來也和某大品牌一樣是見獵心喜的商人,但是時隔多年,我不再聽到任何關於這個想要推輪組的廠商的資訊,到底是為什麼?

 

 

 

運轉要結束營業前我已經把碳絲輪給了南方流浪客(他是編輪大師自己隨時可調整)但是這件事我沒告訴小魏,而小魏此前還很肯定的告訴我碳絲會鬆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所以他知道輪組在南方大師手中,馬上問我要不要給我一些碳絲輻條更換,我問了南方大師,大師根本就不想騎所以就直接拒絕了,所以從小魏前后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相信他自己應該清楚(有沒有問題)

 

 /tmp/phpyJumDZ  

 

運轉結束營業之后,維修交給了當年的合作者承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人告訴我只要碳絲輪出了問題,承接廠商全給換回了鋼絲,所以是承接者「怕麻煩」?還是碳絲終究還是會有問題?這可能會是一個無人告知真相的懸念!

 

 

 

雖然我現在很少買新裝備,更不和品牌商打交道,印象無誤的話是有少數品牌商有做碳絲這樣的產品,但是並沒有什麼熱銷這樣的訊息。要把碳絲當成鋼絲一樣處理那顯然就必須面對的是拉張力的問題,問題是碳絲和鋼絲的材料特性並不相同,以鋼絲的變形量和碳絲的變形量相比差距極大,結果顯然會不一樣,所以碳柱其實就是迴避這個問題的最佳解?問題是碳柱的風阻系數應該會隨著口徑而有所不同,所以高框的碳柱輪會有優勢?會有轉動慣量,換個思考框架或者你就看到了真相和答案。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TUANEE 的頭像
    LIUTUANEE

    剩騎士與只瘋車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