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休閒展的展場上看了這期的單車生活和鐵馬拜客
或許是風潮所趨吧,大家都紛紛談起了目前國內的幾套FITTING設備
其實,做這種介紹,對於基本知識來說是不錯的,但是消費者懂不懂
或者是你究竟應該選擇那一套來做。這可能就是未必深入了解的部分了
當然,沒有人會告訴別人他的這套機制有什麼問題,誰的最好?
但是如果你是真的懂裡面一些問是時,你會發現沒有那麼簡單
之前去採訪黃顯煕時對於SEROTTA做了一些比較深入的了解
那天在有人介紹3D RETUL之後,也有幸找到了相關業者進行訪談
不過談完這些之後,或許印地安顧大說的結論應該是最對的
「動態FITTING的部分如果再搭配上量身車,那就天下無敵了」
想想看,不管是二輪黨或者哥倫布都有一套的阿港18設備在
當然這些設備是早在動態FITTING機制之前就有的
但是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認為買了新設備之後,這些就可以丟了
效能是建構在什麼基礎上?
SEROTTA的機製裡面有X軸和Y軸做為參考架構,讓你從資料庫中選車
其實,SEROTTA的機製依然是強調一定的座艙設定值的
也就是說在動態FITTING的機制上面,仍然有一個參考架構存在
之前和一位做完SEROTTA的好朋友聊了一下,我問他你的座艙從那量的
也告訴我說從XX,於是我問了他下句,那你是用你那張原本的座墊囉?
對我自己的理解來說,你越知道自己的座艙那麼下面的動態FITTING就越容易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從目前騎乘效率的改善去回推車架設定,我想那應該有問題
我想每一套的FITTING設備對於懂的人來說,都有一定的作用存在
所以如果你真的要去FITTING,那麼你就應該要了解你去做的是什麼
如果消費者對於某些FITTING的內容和自己的需求並不清楚
那麼你去做了半天的FITTING,你真的覺得你會收到效果嗎?
別把什麼都看得太神
動態FITTING這兩年才比較被人注意到,也開始在進行推廣
什麼人需要做這種FITTING可能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如果說做了有幫助我絕對相信,但是不要告訴我說一次就可脫胎換骨
因為從大腦的學習理論來看,這根本就是說不過去的一件事
這兩天王建民又重新站上大聯盟了,如果以休養兩年的投手來論
他目前雖然第一場投的不算太好,但是勉強也可以算及格了
大家對於這件事情的解釋是,他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找回過去的球感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句話其實用在自行車上,一樣有效
甚至放在今天剛衛冕英國高球公開賽的曾雅妮也一樣有效
其實什麼樣才是有效率的投球?有效率的揮桿?有效率的騎乘?
這些的背後,其實只意味著一件事,你必須反覆去修正你的動作
就算是貴為天王,也有可能忘了自己怎麼樣去揮桿
所以,就算有人修正了你的動作,你認為一次就會有效了?
想想王建民每一次復健賽完就要檢討他的投球動作
而王建民在受傷之前就投過了多少年的球?
受傷之後雖然因為結構的改變,需要重新適應這條手臂
但是每一場都要檢討就知道,找到完美的姿勢並沒有那麼容易
我們不是選手,所以我們對於肌肉的運用未必會象選手一樣的懂
如果你真的因此而得利,那也決對不是你做了一次FITTING就得來的
而是你把所謂的修正動作,經過反覆不斷練習之後「內化」的效應
如果你真的覺得改善了不少,我會認為你勤練內化的結果貢獻比較大
基本上我覺得大家應該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靜態的FITTING仍然是根本
文章是知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