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G272Ih  

台灣的人還滿好騙的,會被騙的理由是因為大腦從來不思考,一直處在停機狀態,如果你只想獲得不想付出,如果你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苦差事,如果你認為你是總明的兔子只要不過份自負烏龜怎麼可能贏得了你!如果你認為你可以從懶人包裡查覺天機,那只說明一件事,你連陽謀都不懂,怎麼可能是聰明的!

 

我的文章從來都不難讀,只是我的文章也有深淺難易的差別,佛陀為什麼要三轉法輪?因為根器和用功程度有差,所以上士、中士和下士道有差別,如果兩千多年前佛陀就懂這個道理,你被台灣的大環境灌迷湯以為(自己)很聰明,豈不是蠢材一個(但是蠢的人從來不會反省,也不會承認自己那麼容易被騙)

 

學習是有層次之分的,入門的層次和高階的層次會相同嗎?如果你的電腦、手機都會有等級的不同,你怎麼會認為在學習這條路上你可以一步登天!我在畫唬濫這篇文章中寫了一些廠商慣用的手法,對那些把消費者(當蠢蛋)連騙都不怎麼肯花腦袋的廠商來說夠用了。至於那些習慣於使用數據,引經據典,把理論和技術拿出來使用(如500片碳布、奈米碳纖維、石墨C)當然沒那麼容易對付。對廠商來說刁民從來就不是他們的客群,所以鄉民才是他們的目標,鄉民會認真做功課嗎?不會,鄉民只會附合1450把錯的想成對的,我遇到的多半如此。

 /tmp/phpF9ohkf  

當年張樂濤問我:我畫的幾何TRAIL值是否與LITESPEED不同,事實上那不過就是6057的差別,高速過彎時能夠騎出這個差異,一個是身體要夠敏感,一個是對操控的習慣記憶要夠強大,不然不太可能騎出這(些微的差別),有些人對於座墊的高度甚或前后調整個零點幾mm都會有感覺,有些人對高度乃至角度都無感,直到身體表示抗議了才驚覺,對修行人來講「覺」尤其是(靈覺)是非常難練到的,同樣的對於騎車來講「入微」並不是在每個人身上都會出現。

 

有人問我什麼是入微?入微並不是光從理論上講就可以懂的概念,入微是屬於經驗層次裡的一種(身意),是運動神經元和意識的一種交感,這個名相我是從黃易的《大唐雙龍傳》中看到的,起初我也認為那不過是小說裡的唬濫,高興就好,直到我從重心移動、動態平衡和支撐的互動中掌握到坐是怎麼回事,我才了解到小時常被父母親指責的「粗心」對多數人來說就是生活中的常態,「有意識」 的活著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本書叫《我們為什麼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事實上記憶混合著(無意識)主宰了我們絕大部分的行為,想想看小時常被唸(你要認真一點,你要用心一點)講的人真的理解(用心)是怎麼一回事嗎?當然不

 

什麼是用心,心指的是什麼?這裡的心真的就是心臟?當然不是。有本書叫《你為什麼看不見大猩猩?》事實上我們的心或者說我們的意識受到色受想行識的影響常常跑掉,所以用心並不是每個人在實踐中一定能夠把握到的狀態。為什麼多數人不可能記住太長的數字,因為要集中意識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沒有良好的訓練,太用力的集中意識可能很快就累了,這也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

 /tmp/phpVpqiej  

如果你認為我講的是理論,如果你有太多的我執,那你永遠不可能學會什麼叫平衡!什麼是入微。老子《道德經》對於相對的概念講述的非常清楚,有人問我什麼是平衡?什麼是剛性?什麼是路感?要掌握剛性你要了解什麼叫軟,要了解平衡你先要遇上不平衡,你看過小孩子學自行車,為什麼會歪歪倒倒的?歪歪倒倒本身就是在求取平衡。平衡是身體或者物體不斷變換中掌握重心的結果。

 

剛性有絕對剛性和相對剛性的區別,和物體受力時的變形量有關,當年肥油貓寫過一句話(反差極大層次分明),很多人不懂在講什麼,事實上講的就是剛性。為什麼看起來剛性似乎是個(相對)的概念?因為對於物體所施加的作用力,會因為能力的差異造成變形量有大小的差別。輕量化、FTP可從這方向理解。我和國姓爺在河濱自行車道上交換車騎,它的TANGE鈦車已經用到大對小但怎麼騎速度就上不來,因為作用力都被變形量給吃掉了。所以我對剛性的(體)悟是被事實給觸發的。我在和台北市羽球協會副會長聊天時談到我揮拍時瞬間感受到拍體振動時有些奇怪的反饋,那是我怎麼清楚不平衡這個概念的緣起。

 

我講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經驗)而並非純然只是理論,我為什麼對懶人包和很多人有著不同的想法?因為從我自己的經驗裡我很清楚懶人包不是沒用,但是對那些天生就不怎麼用心或者用功的人來講,懶人包的效果可能是負面的。話人人會講,但是夜闌人靜時如果你還有反省能力,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在自欺欺人。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