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IIYqFU  

一棵花鼓能夠對應所有板高嗎?DT的花鼓公規和廠輪是一樣的嗎?如果你是外貌協會的會員,如果你認為花鼓都一樣,那你就錯了。台灣曾經有一段群魔亂舞的時光,業者用相同的鋼絲、相同的框、相同的花鼓,換上不同的貼標就問市了,市場上一堆相同的輪組但是卻有著不同的售價,只因為出品人不同。曾經有一個人喜歡說魔鬼都在細節裡,對於花鼓設計對於輪組設計來說,這,是真話。沒有比較過你是不可能發現差異,多數人都是因為騎了覺得差異性太大,才會認真比對,兩組輪子究竟差異性在哪,認真檢測后才發現---外貌相似細節不同

 

我曾經給台中小謝一棵第一版測試用的爬坡輪(只有后輪),,有次小謝輪組送修借了奶爸團其它人的爬坡輪來騎,赫然發現騎起來竟然不一樣,測試版沒有市售版來得好,認真比對才發現(花鼓間距)(花鼓耳大小)有差異。事實上這還只是他們能夠看到或者理解的部分。從外觀來看,兩棵花鼓(似乎)是一樣的,得用油標卡尺量才發現不同的是什麼。我一直強調輪組是精密的算計,這是多次和毛爹一起做輪組之后的經驗。好幾次有朋友貼了長得很像毛爹花鼓的輪組給我,然后打上驚嘆號!寫下---(被抄了)。其實不懂花鼓和輪組設計的人,能抄出什麼名堂?除非是毛爹幫他設計過,不然那些抄只是「得其形未得其神」,如果毛爹自己設計的第一版和第二版間都存在著功能論上的差異,其它的呢?

 

那天林佑家知我最近換了輪組,那是一組只騎過一次的DT輪組,由於價差頗大,他還覺得滿得意的,不過他要講的不是差價,而是它原本用DT花鼓編的輪組和這組廠輪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距,我問他:是否心靈馬力和慰安劑效應,他鄭重的告訴我「絕對不是」,然后他問我一樣是DT相同一棵花鼓,框高也相同,為什麼騎起來會差那麼多,其實懂輪組的人應該知道框高一樣不代表框一樣,鋼絲相同不表示編法相同,還有一個更大原因是花鼓型號相同,不表示花鼓相同。

 /tmp/phpknxmlI  

很多人聽過當年我在 Fulcrum的攤位上站了三十分鐘,事實上我在DT攤位上站的時間可能更長,因為我在拍DT花鼓在廠輪應用上面的不同,什麼意思?DT會針對不同輪組(框高、重量)上做不同的設計,懂花鼓設計的人可以看出和這些輪組之間的功能差異(除了重量還有驅動方式)所以即便是花鼓耳大小相同的花鼓其實最終的驅動和編排方式都不是一樣的,所以你只認花鼓,有用嗎?

 

很多花鼓在設計之初其實功能就已經被設限了,以驅動效能來看更是如此,有些廠商為了節省成本,一棵花鼓可能不同的框高通吃(所以DT的公規花鼓和廠輪花鼓的差異可能是非常明顯的),其實花鼓的針對性是相當強的,當年小魏設計了32的無名花鼓,原本框高是訂在50后來航翊已不再出50高的框,所以市售版才是45高的胖框,若干年后毛爹設計了爬坡輪,我想用32編一組30高的對照組,我找小魏重畫一下鑽孔圖,小魏告訴我:編不起來。是真的編不起來嗎?重點可能不是。重點是這樣花鼓的前輪是集中孔只有18根,如果編30高顯然是偏軟。后輪雖然是25根,但是花鼓耳的設計是針對高框的,所以低框可能會有驅動效能不夠驚豔的可能(儘管設計成特殊鑽孔后)仍如此

 /tmp/php3DY5YQ  

古早時代我騎的DT手編輪多半是28孔或者32孔的,鋼絲越多當然輪組就越重,但是為什麼如此,如果你騎過XR-200的框會不會有剛性不足的問題,大家都認為DT的鋁框在重量和剛性上比較讓人滿意,但即便如此,低框最大的問題是鋼絲編長,變形量偏大,所以鋼絲數比較高是安全的做法,所以你買公規花鼓時你會想得那麼多嗎?勾頭直拉固然不同,框高框低亦有差異,如果這些算計你都不懂,你買了PMP 白色工業的花鼓編個手編輪,你用你認為最好的組合請一級編輪高手來編,如了自己看得爽之外,功能真的會好過廠輪嗎?可能未必。

 

很多讀書會的刁民都持有一棵當年毛爹修改過的喬紳花鼓,你可以把那棵花鼓和喬紳原版的不同做個比較,毛爹為什麼要改,改了之后好了哪些,但是毛爹的遺憾又是什麼,這些都構成了毛爹后來原意設計新花鼓的動機。輪組設計沒那麼簡單,即便道理大家都可能懂,但是要做到完美,那是程式跑了很久的計算結果。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