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j3SELy  

清志兄在武岭爬完后的檢討報告裡曾經寫過那麼一段話:70.5度的座管角, 重心偏向后面, 平時騎乘常用的設定,每每遇到爬坡, 最后都會變成懶人騎的模式(慢踩,腳根下壓). 功率/迴轉速雙雙下滑.(嘴巴說要練回轉速, 都超過半年了, 完全沒進步. 過翠峰之后, 一路踩著不到45的回轉速--天啊, 我是怎麼撐下去).下次再挑戰武嶺時, 可以考慮座管升高0.5公分, 座墊往前1公分試試. 看能否增加踩踏的效率及動力. -----------這段話裡提到70.5度的座管角重心偏向后面,多數人可能都和他一樣有相同認知,畢竟在一大粒車裡74-74.5-75的座管角很常見,相對於這些座管角,70.5度似乎是后面了一些,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件事,如果車架長度是固定的,那麼座管角的位置偏后在爬坡時豈不是該前輪翹起嗎?反向思維如果相同的車架長度,座管角位置大於75度,那下坡時是不是身體有翻過去的感覺,這裡大家必須注意一件事(車架長度是固定的)

 

車架效能因何改變?那是因為你改變了在車架上原本的座墊位置,如果我們把座管角視為車架的中心或重心?那麼你把座墊向前或者向后移動,就會改變原本你在車架上的重心位置,改變重心位置是否意味著你(使用著不同的肌群)?這和你的騎程路徑和目的有關係。但是車架長度一旦被決定了,就不會自己變長或變短,所以清志兄提到的重心偏后在沒有向前向后移動座墊位置的情況下,其實都只是相對於大家認知中的座管角度所產生的錯覺,事實上你可能並沒有座得比較前面或者座得比較后面,你座在車架的重心中心,除非你改變了你座墊的前后,你才有可能改變了原本你車架的(前后比例問題)。只有當你改變了車架前后比例時,你才有可能影響到車架原本的幾何設計,造成騎乘時的操控問題

 

事實上剩騎士裡有好幾位車友的車架座管角是70度,最極端的應該到了69度,如果大家常跟進童世宇兄的FB,他曾經提到車架角度一度讓他覺得在爬坡和平路時會呈現劣勢,實際上有嗎?很多人不理解,其實道理很簡單,車架不可能無限長也不可能無限短,大家認知中的車架長度銳利和不銳利(用一般人喜歡用的軸距長度來看)的偏差值其實並沒有大到超過五公分之上。就算你把座墊移前或者移后其實車架長度「從來不曾改變過」,只是你坐的位置在(原本的比例中----這一點大家請特別注意)往前或者往后產生了變化,這樣的變化不僅是坐在車上的位置問題,當然也影響了你使用的肌群問題。

 /tmp/phprt22Fj  

一般的廠車不是根據騎士的身體(比例)設計的,也從未思考過人體工學問題所以很多騎士騎上去時會出現因為身體比例槓杆問題難以最佳化,為了讓車架能騎而改變了腰椎的支撐位置。而受傷所造成的代償效應,更讓這個問題被擴大化。我常在打一個比喻,獵豹和羚羊在草原上擁有各自的優勢(這一點可能很多動物到死都和人一樣沒有發現)獵豹要去學羚羊或者羚羊要去學獵豹,是合適的思考嗎?如果你是羚羊選手是獵豹,那FITTER一直強調的練不夠是要把你打造成獵豹嗎?教育不是強調(因才施教)嗎?那為什麼他認為你可以是阿母失蹤?其實很多人接受了FITTING理論之后就把它當成是(標準答案)而沒有思考當年創造這套理論的人所走過的路,不思考怎麼解決問題,只能說自己學的一定對。

 

從人的槓杆比例來看,很多人的出生就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的槓桿就是比你有效率,你會記得奧運長跑金牌是誰嗎?事實上要得到長跑金牌至少花的時間要比百米短跑要多多了,但是大家只會記得(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你的觀念事實上是被你的價值觀所左右!所以外在價值觀怎麼說你就怎麼做,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把你引到錯誤的方向上去,王永慶不會和阿母失蹤比騎車,但是沒有人會忽視它是台灣的經營之神,只是一到了騎車,某些被拉抬的觀念就成了唯一的價值。那些人不這麼做,你怎麼會從口袋裡掏錢出來?明明他給你的指點是錯的,你還把他講的話當真理,究竟是你不懂還是你的虛榮心在做祟?

 /tmp/phpPh94Lz  

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不會跑到奧運去跑百米,為什麼騎車你就非要當皮卡丘?你自己好好想一想。當然你太早看清事實的話,那靠FITTING為業的可能要少賺了不少錢了。角度是人的比例,下半身大小腿比例,上下半身比例和上半身手長和身體長比例所決定的。那就是你的天賦,也不是你能夠選擇的。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