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很多人努力了一輩子卻覺得自己(生不逢時),事實上如果你對於自己存在的情境氛圍不夠了解,那麼伴隨大環境的愚民效果,很多人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這世界真想教人的越來越少,黑白郎君有句話最能突顯這種思維---(別人的失敗就是自己的快樂),為什麼你要四十歲才能成熟,為什麼你二十幾做不了公司董事長?是誰告訴你,你還不成熟?是誰告訴你,你還沒有這個能力,如果你太早就坐上了皇位,像康煕、乾隆一樣,那些年紀比你大的人要怎麼混,所以自大和自卑可以併存,本質是自卑但外表是自大,全世界都要向台灣學習?台灣有那麼偉大,大學排名如果可以畫一條k線,台灣頂尖大學是在走下坡的。(股票講破底穿頭)如果高不過高屢創新低,你認為名次就只是浮動?
談這些只是告訴大家一件事,如果你做學問的工夫從來沒被訓練好,你儘相信谷哥、搜索引擎,那你被機器取代只是遲早問題,因為你根本就是個空殻子卻自以為自己(很聰明),那天清志兄在爬完武嶺之后和我分享了一些他的心情:
1)70.5度的座管角, 重心偏向后面, 平時騎乘常用的設定,每每遇到爬坡, 最后都會變成懶人騎的模式(慢踩,腳根下壓). 功率/迴轉速雙雙下滑.(嘴巴說要練回轉速, 都超過半年了, 完全沒進步. 過翠峰之后, 一路踩著不到45的回轉速--天啊, 我是怎麼撐下去).下次再挑戰武嶺時, 可以考慮座管升高0.5公分, 座墊往前1公分試試. 看能否增加踩踏的效率及動力.
2)過翠峰之后, 核心明顯沒力, 車子左右搖擺. 浪費了體力. 腰也明顯開始不舒服, 還沒到昆陽就踩不下去了, 只好下來走路了. 這也是頭一次下來走路.除了腰快受不了以外, 腿倒是還好, 雖然中間有一度股四頭股不自主跳動,快要抽筋,但后來還是安然渡過.
我猜這是清志兄第一次騎著它的客製鈦車爬武嶺,這只是他心得中的兩條。70.5的座管角是否偏后面?這個問題,相比於多數車廠的74度想當然爾---是,但是這是另外一種錯誤的認知,這部分我已經講過很多,下次會專文來談。
清志兄的回轉沒有進步「完全是合理的結果」,這和他佛系練車有關係,但也不全然是練車問題,沒練就去爬武嶺,那是小覷天下人,但是清志兄就算認真練充其量也不過就是多撐一點時間,如果僥倖在體能許範圍騎完,那是策略成功,並不是它這次情況那麼慘的原因,我猜,他如果騎之前的車去爬結果都比這次好,大家該注意的不是他的回轉沒有練起來,而是他的體能怎麼消耗的那麼快,而這和他回轉沒有練起來這件事也有連帶關係,或者客製鈦車就是(原因)
我在十幾年前曾騎過一部Tange的鈦車,我也不過在社子島附近和朋友交換騎,但這車卻給了我一個難忘的經驗,這也是大家看不懂肥油貓講:反差極大層次分明,我馬上就知道為什麼的原因。對一大粒人來講車架的「剛性」是一個(必要)條件,所以一大粒人不在意重量,卻一定要有剛性,但是剛性並不是必然的,這在碳纖車輕量化出現之前就已經是個存在的事實。只是多數人忽視了剛性和(變形量)之間的因果循環,所以忘了不是自己出力有什麼問題(不管你瓦數多少)而是自己出力完全被蒸發掉了,我騎TANGE大盤對最小,數度並沒有上來多少。所以我對鈦車剛性的體會一者來自於TANGE一者來自於淋X雞。
清志兄要做車之前我已經提醒過他了,大陸鈦車多半用的是PG管,我所騎過大陸所代工的鈦車之中,目前並沒有遇到過哪一部讓我驚豔的,管材加上加工,剛性不好只是必然的結果。騎車講的不管是效率也好支撐也罷,你如果沒辦法得到車架結構剛性的回饋還要被管材的調性給拖累,那只是騎辛酸的罷了。所以自己沒練車是對這自己估價過高還是對車期待太高我不清楚,但是轉速為什麼不到45,真的是自己太差嗎?和某些菁英相比可能是,但是車架的剛性早就替結果批好了八字。肥油貓口中C40的剛性和現在很多車相比只不過是小巫,但是大陸鈦車的軟調可能讓你覺得C-40簡直就是CIPOLLINI(圖片引用自網路)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