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wZJUKw  

劉大,你手上有幾部碳纖車,為什麼在這個碳纖大行其道的時代裡你手中的車反而以金屬車架為主?對於這樣一個問題問的人是不是在影涉我對於某些事物的看法已經過時?我不知道。但是就和你聽老謝的話去買股票能不能賺到錢一樣,是一個懂與不懂的認知問題,如果你對股票夠懂那你不會把老謝的話當真,如果你對股票的認知還在中小學那你就(不得不)相信老謝講的,所以很多騎士並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把品牌商的論述當成自己的信念,所以你永遠都是見樹不見林,而且品牌商也不會便宜你,反而希望你多買幾部車或多換幾次車,品牌商說重量才是王道,品牌商說碳纖才是王道,那是因為它不得不這麼講,不然他的產品要賣給誰?

 

碳纖的優勢是什麼?是輕和剛性。所以任何碳纖產品沒有把握這個優勢的,都可以略過不計,就和三位一體的全碳纖輪如果做成13-1400公克時,我會思考這家廠究竟懂不懂碳纖?碳纖並不是沒有問題,所以碳纖想要創新沒有那麼容易,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航翊的CP系列,碳纖的變形量不大,但是碳纖如果不黏死那麼張力就很容易跑掉,這些都是航翊在用「模組化」製作輪組時曾經遇到的問題,所以把碳絲拿來替代鋼絲究竟有沒有問題?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早就有人提出過,碳絲是輕,即便是碳柱也可以做到很輕(MCC)但是碳絲能取代鋼絲?並沒有。碳纖不是王道嗎?為什麼碳絲碳柱沒有取代鋼絲?

 

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三位一體的碳纖輪只有黏死和無張力兩種選擇(分別以LWMCC做代表)對碳纖來說張力就是變數,MAVIC研究了很久碳纖變形量的問題,最終還是回到黏死和碳柱的形式,因為至少以當前對碳纖的做法這已經是最佳解,所以我對碳絲一直都存在疑慮。再講得現實一點品牌商在碳纖車上已經江郎才盡,除了工法外變不出什麼其它花樣,所以從C夾改牒煞並不是什麼偉大的突破反而是一種必然,因為品牌商不想讓消費者覺得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所以才會弄出一堆的(新)做法當成是創新讓你買單,但是你覺得真的有新嗎?

 /tmp/phpcz4gig  

你會花多少時間去研究碳纖這種材質?你不會。所以你花的錢從某種意義來講是在購買(專業知識),但是你的購買很多是建立在「我們相信品牌商的善意上」,但這就和我們相信政治人物不會說謊一樣,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行為,但是到目前為止似乎逐漸成了所有人的邏輯。事實上碳纖材料的特性在應用上的問題,怎麼樣才能做到(輕)和(剛性),甚至方向性,只要看到某些業者對產品的嘗試,對碳纖有研究的人就很清楚,這廠商根本不懂,無非就只是個笑話,車展時和航翊李總談到當年他所受命製作與發展的碳纖產業方向,這種感受就更深。

 

很早就有車友質疑LW沒有慣量,直到我寫三位一體的重點就在(一體)上,才解釋了為什麼LW沒有慣量的問題,一體同樣解釋了輪組在驅動上必然的結果,如果三位一體局限了花鼓功能,那麼所有驅動條件自然比較偏重在重量上,如果你花十多萬買一組LW你只享受了碳纖的輕和剛性你認為這個價值有沒有辦法用別的製作方式來克服?應該是有的,但是廠商會這樣便宜你?不會。所以很多車友花了很高的價格買的產品,在我看來是(不懂)必須付出的代價。

 /tmp/php4G9cY0  

如果你看得出我所提到的問題,你就清楚一件事---每種材質其實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你認為鋼的密度太大所以重量輕不下來,事實上鋼材的價值對公路車來講,從來就是調性而非重量。你騎碳纖應該很難和五通產生共振,但是騎過465的人就知道465的五通很容易發揮借力使力的效果。除非你刻意要把五通做得硬調不然它的節奏應該非常容易抓,我為什麼只收了兩部碳纖?並不是聊備一格。碳纖廠就和LW一樣,在本質上並沒有做到材質問題的克服,所以你有必要為了重量的克服不斷去換車?你之所以認為需要是因為你真的懂碳纖?

 

思考一下為什麼鋼絲輪至今無法取代?鋼絲做為花鼓和輪圈間的介質,它所能帶來的驚喜已經被很多騎的人給忽略了,有鋼絲的存在才有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問題,輪組的運作才增加了很多可以被創造的功能,這也是為什麼我到目前為止只喜歡C夾而不喜歡牒煞的原因,多了牒盤是否讓(原力)也跟著變少了呢?再思考一下為什麼鈦和鋁到目前為止依舊被車廠廣泛應用?除了它們的重量是介在碳纖和鋼之外,難道不是因為材質本身的特性問題嗎?

 /tmp/php97nF06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