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我覺得名相只是為了解釋問題所創造出來的,但是名相總會有脫胎之處
我想我應該不至於聰明到信手拈來就是好調,所以我必須說這個詞不是我創的


 


我記得我有一個經營美國訂製車的朋友,他其實一直在講訂製是因人而異的
所以對於車架的剛性來說,那應該是一個相對值而並非絕對值,這是他說的


所以我就把這句話拿來轉了一下,經過一段時間後我覺得還滿容易讓人了解的
不過對於最初的我而言,我認為這樣講根本就是為了騙錢,讓你多做幾台車


因為,那時愚笨如我認為,如果這麼做的結果,體重不同,A的車B就不能騎
當然這種論調也可以用在輪組上,大支佬怎麼騎都覺得輪子的剛性強度有問題
但是相對於那些非常迷你的女生來說,什麼樣的輪組都會覺得用起來剛性不錯
所以說,這個用語雖然不夠學術,但是對於想懂的人來說,反而很容易就上手


我記得我有一個朋友它一直強調PXXXXXX O車架之所以重,是因為那選手騎的
但是,他忘了件事,賣車的人是賣給一般人還是賣給選手,選手多還是消費者多
相對於那時它所騎的碳纖車,SCOTT CR1已經做出來了,而且整體表現備受稱許
所以為什麼我會認為那是製作廠商的技術問題(我對那間廠的技術是很了解的)



可以無限輕下去?



但是,重量和剛性之間是不是有一個平衡點呢?我個人的常識告訴我---應該吧
事實上任何廠商都會做破壞測試,而用軟體來跑,他會有一個所謂的「爆炸點」


所以,對於那些做到號稱重量極輕,看起來選手騎都沒問題的,我不太相信
我記得當年和LITESPEED BRAD聊天時,他提到有一個知名選手騎他家的車


當然這位知名選手是平常練騎時騎他們家的車,而並是比賽時也是如此
那位選手告訴它如果二年換部鈦車,相同時間騎壞了幾十部碳纖車架
我不知道這段轉述是不是太誇張,但是,這只只是告訴你,車都會壞


在那個時點裡碳纖車架的重量應該做到九百公克附近(在強度上或許可以參考)
所以,你要告訴我是用65噸碳砂所以造成了多麼奇異結果,車架可以多麼輕?
事實上很多人都相信一件事,選手的車架是特製的,應該有做「局部」的補強
如果這樣的想法是真的,那麼號稱的幾百公克多輕又多輕,有什麼太大意意呢?


我所騎過剛性最好的車架應該是雲豹953,但是最硬調的車架則應該BMC鋁車
雖然我一直很喜歡BMC瑞士版塗裝,但是最後那部車我還是賣了,因為騎不慣
你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聽到鋁車太硬騎了渾身不舒服,或者就是指BMC這樣的車
過去和卜威在談量身訂做時曾經提到選管,其實國外量身訂做時就是這樣做的
對於那些比較重的騎士可以用粗一點的管,但是比較輕的騎士就選細一點的管
這種做法看起來非常的人性,不用因為只有一種選擇而造成部分人覺得車架硬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件事,為什麼BMC要把車架做得那麼硬調而不人性一些
對於車廠來說,做一個MODEL比較容易降低成本,所以這是不得已的選擇?
我個人的看法是車架做得剛性比較好總比車架做得軟要來得實際一些


 




剛柔並濟或許才是重點



不過這裡面其實是充滿著學問的,因為多半的車廠都是找代工廠做車架的
所以對於代工廠來說,只要在製作過程中越簡單成本壓得越低都是好的
因此,對於金屬車架來說你要做到重量和剛性的平衡點,就得錢拿出來


過去我喜歡絕對剛性和相對剛性,但是真的厲害的做手卻是---「剛柔並濟」
但是,能夠這樣做的車廠顯然是千埵百煉的廠,因為很清楚那是怎麼做到的
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我在追求1150公克的953,因為能做得到不就是功夫?


過去LITESPEED ARCHON可以做到1047公克(以鈦的密度來說)這相當不容易
老實說1047公克的鈦車架還能夠讓你踩踏之間覺得剛性夠,花的錢就值得了
為什麼新ARCHON不用懷疑剛性絕對更勝一籌但是1300的重量,這是應該的
你認為製作舊的ARCHON比較容易還是新的比較容易呢?答案應該很清楚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你要做一台絕對剛性的車,其實並不需要太大的學問
你要做一台相對剛性的車,只要用選管來做,在實際上也沒有太大的困難
但是你要在一台車上做到縱向側向和垂直振動都很完美,就沒有那麼容易
你再想一想,如果這一台車還是一台金屬車架,是不是比碳纖要來得更難?


所以對現在的我來說,相對剛性與絕對剛性都沒那麼難,對碳纖車來說更是如此
但是如果你做一台金屬車架既要重量又要剛性,那麼做到剛柔並濟絕對不容易
當然你可以說,那我幹嘛買金屬車我買碳纖就好了,這樣想其實也不算錯!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TUANEE 的頭像
    LIUTUANEE

    剩騎士與只瘋車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