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車友喜歡問一個題目買成車好還是組車好?但是你懂這樣子問的意義嗎?
在我看來這樣問在某個意義上是認定一件事,車這件事,要好主動權在自己手上
但是,通常這樣想時,多半是對於自行車已經有一些渉獵,心中難免有些惡魔在
但是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件事,你知道如何定義「好」,不然你如何買到好東西?
如果你對於「好」這件事沒有概念,你說不出「好」是怎麼回事,好在哪裡?
那麼不免被人當冤大頭,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好」是不是與「貴」劃上等號
就像很多人開玩笑說DOGMA+LIGHTWEIGHT就一定好,所以一檔直上五指山?
但是很多「休閒組」的人都是這樣的配備,不過這些人多半只是到山下喝咖啡
一檔直上五指山?
有人問我組車最貴可以組到什麼價錢?其實組多貴和騎車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如果三十萬的車架二十幾萬的輪組外加一套電子變速,你要組到七十萬不難
但是組到這樣的境界,都已經可以買重機。如果只是要運動,有需要這樣誇張?
而這樣的組車時,你可以說它的用料都很好,但是是不是就真的是很好呢?
過去我任曾經談過一篇對於頂尖輪王的測試,評價最高的一組,並非最貴那組
我不知道歐洲方面做的車架測試報告,是不是數據上最好的,也不是最貴的車架
所以,你想要知道好是什麼時,那麼你花了大錢組出來的車,未必就是最好的
我這樣寫,可能某些車店會不高興,因為它認為你的講法有些「以偏蓋全」!
基本上消費者的立場和賣家的立場永遠不會一至,所以剩下就看你自己怎麼想
如果你把這個當成是和店家殺價的根據,那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沒必要
因為懂車的人只是買自己想買的東西,買車的人在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如果你騎車騎到現在還不清楚這上面的差異,那麼只能說你未必是懂車的
前兩天和一位朋友談品牌商的操作策略時,它談到多半消費者對於好沒概念
所以品牌商的策略就是要建立形像,讓你覺得別懷疑「XXX」就是好東西
其實你回過頭來思考一件事,對於三C產品我們懂得多少,知道哪隻手機好
如果你知道現在根本有很多寫手,找出某個話題來,專門打擊別人產品時
那麼你相信網路上這些人的講法都對?還是都不對?這不和某些單車論壇相同
如果我們告訴你某家韓國廠商有網軍,專門針對別牌的產品在進行毀滅性攻擊
而真的懂得的人會告訴你,你對於它家產品的「信念」是基於造神的結果時
我相信想買的人還是會買,因為你的「認同」感對於你所不懂的,起了決定作用
過去我總認為應該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告訴車友,所謂的好與不好,自己要會判斷
但是後來我發現一件事,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存在著所謂的「資訊不對等」的情況
所以,真的想了解的人會很清楚,你花了百分之95的時間近尋百分之5的境界
當你真的到達百分之5時,你知道「你捨得你值得」,但是別人未必有相同感受
這也就是說當「別人沒有那樣的需求時」你要去創造那個需求,其實是很難的
你捨得你值得!
所以當你看到砸幾十萬買車面不改色與問你十K可以買到什麼車的人都不要笑
因為在這種情況裡面只存在著「條件」的差異,並不存在「好與不好」的認知
在網路上待久了,你會很清楚一件事「多半的人是選擇自己相信的而不是對的」
所以在網路上打論戰時,你說的對的,他全部看不見,他只攻擊他想攻擊的!
過去我們認為網路可以改善中央與邊埵,讓你在世界盡頭也不至於被邊緣化
但是,如果你見多識廣一些就發現,網路只創造了M型世界,讓差異更拉大
為什麼理想中的期待,並沒有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呢?因為資訊判斷比以前更難
過去你很容易找到權威,所以你信了,但是當解構出現時,這個世界更複雜了
所以很多人認為你「解構」了好是什麼,但是你沒有教我們如何去分辦不好
其實分辨好與不好本來就是你在這個世界中的「生存遊戲」必須練就的本領
放棄你原本該做的功課,期待能夠「王者再臨」,本來就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組車本來就是給一些比較懂而「想玩」的人,根據自己所懂的來「自我發揮」
至於買成車本來就被塑造成CP值比較大的選擇,這麼做的原因是壓低成本
並不是說大量製造沒有好東西,但是如果每個部分都好,那不就便宜不了了
所以想玩車的人,在理論上面是不應該買成車的,因為你丟任一項都是泿費
其實如果你真的懂時,你就知道一件事,好不好的判準其實是在「效率」上
對於那些騎不出這個「效率」或者只是想運動的人來說,好不好沒有那麼重要
所以很多騎車的話題,多半是建立在「慾望」的層次,並不是你真的知道什麼
如果你真的知道好與不好時,你會發現好並不見得就是要「花很多錢的事情」
而那一點點的差異卻要你花費好幾倍的代價,根本就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