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常有車友問一些問題,可見對於自行車有興趣的人,絕對不在少數




但是,也有人覺得為什麼我給的答案並不完全是肯定句,而是條件句?




基本上,如果你發現了這點,那麼你對於自行車的了解,肯定比以前要深




 




基本上就像如果有人把碳纖和鋁車拿來做比較,他覺得騎完後是碳纖勝出




所以他就得出了一個答案,說是碳纖車的剛性在鋁車之上,這樣的想法對嗎?




對於老車皮來說,這樣的講法可能是「錯得離譜」但是你要如何對他解釋呢?




 




因為,這個問題牽涉到的層面非常廣,可以有的答案很多,所以「並不容易回答」在科學上面來看如果你講「所有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那麼找到一隻黑天鵝呢?




是不是你的定律或者答案「就必須要修正」,所以如果找到比碳纖還硬的鋁車---




 




基本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你可以鎖定在五通的剛性上,而剛性是可以設定的




所以這並不是誰比誰的剛性要好,甚至最後把問題拉到材料上面去解釋這麼簡單




 




所有的車架是一個結構體,所以談到這問題時牽涉到「結構剛性」和「材料強度」




但是原則上是這樣說沒錯,但是如果不懂得疊層,那麼碳纖做出來結果會差很大




有人可以把碳纖車做到剛性和重量達到平衡的極致,但也有人重還被人嫌太軟







單一元素足以窺視整體?




 




當你騎到一部剛性不錯的碳纖時,你會認為碳纖車的剛性都如此,不過是個誤解




「又輕又強」的碳纖事實上是材料工法和設計的「共同」結果,並非單一因素




 




很多車友為了易於對某些問題進行比較深入了解,所以把問題「抽離」來解釋




但是,就像車好並不是只有「幾何」好一樣,這個問題只是分析工具,有助了解




如果你把這個答案當成是整體來理解時,其實正好掉入了瞎子摸像的情況當中





 




我常常在這個部落格中談到「車架幾何」然後對於某家的幾何似乎相當推崇




很多人問我,何以那個幾何是好的,何以另外一個又是不好的,有理由嗎?




當我們看到車架幾何時真的可以知道設計者的「企圖」嗎?還是你掰出來的?




 




有個人曾經告訴我說,某台車的後下叉只有39.9,所以它的加速應該「會很快」




但是它或許忘了一件事,早期的CERVELO R2.5也是下叉39.9,沒聽說「好到哪」?




 




如果你是我,那麼你會怎麼回答這樣的問題,如果我不解釋,你試著回答看看!




類似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你懂一點和不懂沒有什麼差別的問題,有答案嗎?有




 




基本上如果你回到R2.5R3的比較時,你會發現幾何相同的兩台車,造型不同




R2.5當年在台灣流出的數量沒有三百台也有兩百台,很多人都騎過,車架「很軟」




所以R3事實上是從造型或者說「結構剛性」上面徹徹底底的「改造了這部車」




 




事實上你所知道的CERVELO神話是從R3之後開始改造的,之前誰鳥它是誰啊




R3開始之後這種超粗的下管的設計是不是開始「成為流行」?去想想看吧!




當然會讓R3脫胎換骨的,在這裡看起來「並非幾何」而是「材料」「功法」因素




 




也就是說在R2.5身上所有成為「戰車」的原素都存在,但是那台車並不怎麼樣




所以你要告訴我「幾何」決定了車的好壞嗎?那你是不是馬上就被「打槍」了呢?




 




但是,還要注意一件事,R3之所以好,並不是因為後下叉只有39.9這麼簡單吧




R3除了後軸短之外,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前軸距」大概也是最短的車




 




這樣的設計讓你好像坐在車架的中心附近一樣,所以得到了「操控靈活」的效果




但是,這個效果其實是犧牲了「安全性」換來的,下坡的危險性「相對變高了」




當然這樣的設計對於選手來說可能沒有什麼,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就未必是友善的







後下叉短就是戰車?




事實上CERVELO這家公司,就連R3後來其實也做了不少的改變,這不是指幾何




如果你把CERVELO前後期的車當成歷史來讀,我相信那會是學車「很好的教材」




 




如果你要問我什麼改變?其實最明顯的就是五通,再來呢?不就是「頭管」




所以對於車架好壞的幾個關鍵元素「五通」「頭管」是不是在這裡全出現了呢




我為什麼認為CERVELO是懂車的呢?因為這家廠知道「什麼是該動的部分」




 




我相信CERVELO每一次改東西,應該細心的騎乘車都會發現「前後的差別」




這就是我所謂的厲害的車廠除了幾何之外,還知道一件事「車應該要怎麼做」




 




所以如果沒有像CERVELO這樣明顯的「歷史故事」那你真認為就是39.9的緣故




並不是我不回答明確的答案,而是你問了一個不明確的問題,很難有明確的回答




如果我真的給了你一個「明確」的答案時,我相信會讓你少了很多思考的機會!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