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有位車友在我家聊了很久,也談到了這幾年廠商的表現


當然,他所談的這些廠商,過去,我很熟,只是現在比較少接觸


但是為什麼這些廠商的表現進入所謂停頓的狀態呢?我想是熱情吧


 


比如說,在台灣要推量身訂做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長期抗戰


所以,當某家廠商切入這個市場時,原本就是要花時間去經營和反饋的


但是,這樣的做為,非常可能因為中途換入,或者政策轉變,功虧一簣


 


因為品牌的經營本來就是費時與費工的,而且需要經驗的累積


但是,由於市場小,原本就不容易在太快情況下就能成本回收


所以這樣的行為,原本就是要當「做功德」或者「做名聲」來經營


 


因此,通常做這件事情的人必須要得到長官的授權,不然很難經營下去


我記得我在和杰銳林總談到量身訂做時,他直接講了一句,不會賺錢啦


我想,這句話雖然說得很殘忍,但是,卻也赤裸裸的反映了市場的現實



區隔戰場?沒有那麼容易


所以越小的公司想要用區隔戰場的方式來求存,事實證明,很難成功


因為資金周轉的壓力,最後往往讓這家公司捨棄了它原本的理想


當市場越做越小時,往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最後就是做不下去


 


過去,有人來找我FITTING,最後請我畫車架圖,我都很願意服務


因為我知道,這樣的行為可以讓廠商累積使用,累積一定的製造經驗


而只要這個廠商能夠活得下來,那麼後續才可能有發展的機會


 


只不過是即便我們做了這些,但是台灣這個市場真的是太競爭了


所以到最後,可能當某些人想到了這項服務時,廠商早就掛了


 


我記得我們報社當年有提供給員工交通車,台北地區共八條路線


後來因為平面媒體不賺錢等等因素,所以路線就開始縮減了


從八條減到六條再從六條減到四條,最後南北只有二條路線


 


你想你下了班就是要早點回家,如果為了省那點錢,回家要二個小時


我想絕大多數的人最後的選擇是干脆不要坐了,結果是坐的人越來越少


 


於是報社的檢討是沒有人坐,所以那僅剩下來的服務可能也被砍掉了


但是辦理這項業務的人沒有想過,是因為不方便,導致大家不想坐


它只是從果去看因,所以它就說這項服務沒有必要----於是就那麼取消了


所以,很多事情根本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很多人只看到了果,不了解因


其實那個因才是所有事情的源頭,而且是你自己所導致的,只是你忘了


 


前幾天有幾位車友在談到某家鋁車廠的量身服務時,有人問我---還有在做?


老實說,我對於車友的疑問並不感覺到奇怪,因為我知道還有做不奇怪


但是,如果不是對於這家廠很熟的人,根本沒有看到相對的廣告---你會怎麼想



不登廣告!想想誰還認識你


這幾年下來,很多的單車雜誌也進入了惡性循環,因為大家覺得廣告太多


當然很多人和我談到這些雜誌時說:不就是廣告,根本談不上---內容


 


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如果某家廠要推業務,但是連廣告也懶得登


因為它和大家想得一樣,它覺得到雜誌登廣告根本不會有人看---所以干脆不登


對於車店來說,這項產品的能見度是零,所以它也不想去賣,這不就玩完了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零異的品質越來越差,很多人根未就認為是「廣告網站」


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店家前撲後繼的不斷在上面發廣告文----因為不得已


 


靈異上的廠商比消費者還多?


因為單車雜誌的效用越來越低,一年花十幾萬做廣告其實沒有那個必要


而零異的效果雖然低,但是多多少少「還有機會炒得起來」那你會怎麼做?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淺牒子的市場,要打品牌本來就沒有那麼容易


如果想要靠台灣這個內需市場來養活一個品牌。可以說根本不可能


而台灣這個市場雖然不大,但是密度卻格外的高,於是大家都過得很辛苦


 


很多人都看不懂台灣市場的「複雜與混亂」或者說是一種奇怪的「渾沌」


其實如果你把它當成是一個「惡性循環」之下的求生本能時,就不那麼奇怪了


甚至你去解讀那些無時無刻都想冒出頭的「意見領袖」也就很順理成章了


 


最近某個車店似乎很沈醉在它的操作模式,而有一批人打它打得很痛快


如果你從台灣市場的這些現像去解讀時,你就會發現多麼的有趣了


 


真正想要經營市場的廠商,想必對台灣市場的熱情應該是不會太高的


因為它看不出來到底這個市場是怎麼了,因為它看不到它的客人在哪裡


 


他必須要花很大的功夫才搞清楚,原來他面對的根本不是「它的市場」


他所面對的,其實是絕大多數都是它的同業,有些時後這些人比消費者還多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