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底我們對於我們所學習的東西是真的了解,還是我們只是「好象」了解而已?


對於這樣一個存疑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去教一堂課,看你是不是可以辯才無礙


那天,輝哥到台北來,在聊天的過程中談到了車架設計和輪組的一些相關問題


他希望我能下去航翊和他們的員工一起討論這個話題,當下我沒考慮就答應了


 


但,這就象我第一年接手上大學的新聞系課程一樣,都是一個特別的挑戰


雖然我覺得我去上新聞課「應該沒問題」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教了才知道」


 


因此當印地安小剛店長寄了一些他手邊的資料給我,讓我臨時抱佛腳一下時


我還很認真的把這些他從某些人部落格上收集的資料,認真的讀了一遍


當然我部落格中,原本魏大開講所寫的一些內容,也拿來做了一番檢視


 


然後,我忽然發現我所設定的輪組檢視的五大原則,雖然論述依然有效


但是其中最難的部分,或許就是輪組中兩大系統的張力平衡的問題


 



我究竟懂了多少?


一直以來我對於輪組的理解,並不象我對於車架那樣,投注了很多的心力


我想我之所以膽敢偷懶的原因是因為,我身邊有南方流泿客客或者小魏這等高手


讓我覺得,既然我隨時都有人可以問,那麼我又何必自己要那麼努力的學呢?


 


但是,當我自己終究必須要面對問題提出解釋,甚至進一步找出解決方法時


我開始發現「依賴終究會害死自己」,這時我才真正面對到「我是否真的懂」


 


我記得過去曾經有人提到我的分析五個原則中,所謂的「平衡」問題


其實,我清楚他想說的是輪組編出來之後原本就是「平衡」的這件事


 


他想談的是SHIMANOCAMPANGNOLO兩大系統左右張力的問題


當時是小魏出馬來解釋了這件事,當然就沒有需要我出來「多嘴」


 


但是,如果真的要從這兩套系統中做選擇時,你真的知道哪個比較好


過去許多人的騎乘經驗裡面可能多多少少都出現了一些狀況,誰能解釋為什麼?


 


其實那天黃榮達兄曾經寫到他對於跑零瞎貓這樣強壯的輪組,依然覺得很軟時


我想對於11或者21編法中那一種比較適合「胖子」的答案就幾乎出來了


 


基本上輪組並不是一個超穩定的結構,所以在騎乘過程中,有很多變動的可能


而類似二比一編法中左右鋼絲差距懸殊的情況,儘管張力值接近10085


但是重量與剛性之間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時,那麼儘管這個張力值很接近也沒意義


 


當然並不是說這個結構沒有辦法來應付「重量級騎士」而是條件自然要調整


所以,有些輪組要多那麼幾根,就不是沒有意義的思考,而是考慮過的結果


 


其實所有的人都知道,如果左右張力值是100100會是一個最佳情況


但是,類似這樣的問題,過去這些輪組廠會真的不懂?難道真的沒有人試過



11有可能?


我想「先聖先閒」應該早就做過這方面的測試發現「沒辦法」才把問題留給後人


但是,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還是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一件事呢?


過去我和小魏討論過這件事,基本上他抱持樂觀,認為總有一天會條件成熟


 


但是在航翊教完這堂課時,我必須承認以我淺薄的能力,我「看不到可能性」


因為當你左右花鼓耳之間的距離只剩下38時雖然偏心距等於另一邊的距離


但是,這組輪子似乎只能「真線前進」轉彎時因為「側向剛性」很差,勢必摔尾


 


就算「條件成熟」兩個花鼓耳之間的距離可以改善到44-45我依然不看好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這組輪子能不能夠承受高速下滑過彎而保持穩定?


基本上如果44-45這種設定能夠讓左右張力值拉近,早就一大堆人去做了


而很多現成的花鼓或許也可以改變編法,而達到這種「特殊效果」


 


古往今來,我想很多人早就想方設法的想改善這種左右張力懸殊的問題


而台灣在這方面一方面是在後苦苦追趕,一方面是對這方面人才不重視


所以對於DATA BASE資料的累積,還是處在一種剛剛起步的階段


 


如果小魏在這方面真的能夠突破,那麼在輪組發展上必然可以留名


但是或許是我生性保守,我覺得小魏所談的「最佳化」反而比較容易達成


 


所以當航翊這堂課上完時,我覺得我對於輪組的想法無寧說是一種回歸


我覺得或許最佳化與建立DATA BASE,反而是國內廠商現階段的基本功


 


文章是知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