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應該說我們對幾何的定義有點不一樣,座艙設定就不用說了,那是個人的習慣.


一年下來常常會比,200k,400k,登山賽,tt繞圈賽,混和地形賽,還有1公里以及二公里的計時賽.


 


座艙設定根本不夠用了,光是頭管差個半公分高度,時間可以影響二個名次.


短距離賽舒適完全不是重點了,如何輸出高瓦數才是主要.


長距離賽不舒適的話,半路身體就垮了,騎不一樣的賽程,身體的幾何跟肌肉都要變化的.


 


所以賽程前才會需要一個月調整身體適合這個比賽.


下一場如果是登山賽,又要改變練習訓練不一樣的肌肉了.


光是登山跟平路二個幾何就差很多,可是都必須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我是覺得車騎人或人騎車都不是關鍵,關鍵是這場賽事你要用啥車,啥身體狀況去爭奪名次.


車只是工具,本該就適時適地的選擇適合工具,發揮出你訓練的成果.



 


看了熊熊兄的回應,我想大家應該很清楚,為什麼量身訂做在這無法發揮了


因為如果是「純」考慮比賽因素的話,那在性質上非人騎車,而是車騎人


也就是車的設定會因為「比賽性質」而出現不同需求,這指的並非一般車友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合理的是,你不可能拿一台車來「應付所有需求」


 


一般人喜歡談到「爬坡幾何」與「攻擊幾何,那麼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幾何存在


其實不只是選手,一般車手都能夠感受到,爬坡和衝刺用的不是相同的肌肉群


 


所以爬坡的角度會偏在73度或者72.5度,登山車立管角其實多半就是這個角度


至於攻擊幾何用的大多是股四頭肌,所以在角度上面多接近在74.5-75度了


 



一台車可能出現多種性能?


 


就算量身訂做車再怎麼偉大,一般也很難將這兩種不同的需求融合在一台車上


或者這樣說好了,就算你用登山車設定來做一台攻擊車,對講究的人來說仍有差


 


什麼是用登山車的設定來做攻擊車呢?這個世界有這樣設定的車嗎?有的


大家可以猜得出來是什麼車嗎?不知道---那我可以告訴大家就是CERVELO


 


CERVELO的幾何就是爬坡幾何,但是這家廠把很多地方做了修正,以方便於加速


但是如果認真看時你會發現即便如此,為什麼CERVELO有「R」和「S」系列


 


而選手真的在比繞圈時用的可能是S系列,講現實一些還是比賽考量


所以這家廠如果真想用登山幾何來設計攻擊車,為什麼還要搞出兩個系列


對一家車廠來說,這樣的做法不會有些自我矛盾嗎?嚴格來說---是也不是


 


從賣車的考量來看是最簡單的,因為這樣可以多出一個車系,何樂不為


但是要說服別人買,總要有一個實質說服別人的理由,這個理由是存的


 


當你要兢速時,最常談到的是什麼?空氣力學,能影響空氣力學的是什麼?


管型設計,所以R系列和S系列的造型為什麼差得那麼多,當然就是空氣力學啦


所以為了降低風阻,為了提昇縱向剛性,所以S系列就應運而生,而且很合理


 


不過,就算我們想把量身訂做車也做成爬坡角度的攻擊車,恐怕也很難


如果你看過CERVELO後下叉的長度,你會發現訂做車不太可能做到


 


因為除非你的立管下緣是扁的,不然你的輪子一定會磨到立管


在這種情況下你雖然有著和CERVELO一樣的思維,卻不能做出相同的產品


這種情況不單只是金屬車架做不到,換成碳纖車,可能一樣有所不能


 


對於量身訂做車來說,我認為雙效合一最好的方式就是,爬坡幾何的攻擊設定


但是,這樣的做法,如果你真的嚴格要求最佳解,那麼我可能得說---不存在


當然你也可以說並非絕對不存在,只是你要花多少錢來做這樣的產品?



CERVELO已經是最佳解法


如果不同的管材已經存在著解法時,你需要花那麼多時間金錢嗎?


當然我並不清楚,熊熊車隊的朋友,對於R3這樣的車會是怎麼定位的


或許在一個實際騎比賽的車隊來說,R3或許依然是有問題存在的也不一定


 


不過就一個學幾何的人來看,我個人會認為其實R3的想法已經是天才之作


反而它今年改了幾何之後,雖然安全係數提高了很多,但卻失去原有的想法


對多數的人來說或許這是一種貢獻,但對選手來說,或許是一種損失也不一定


 


當然熊熊兄所談到的比賽項目太多了,所以量身訂做在車隊應該是---絕對不適合


但是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得出來是「非戰之罪」,因為多半的人,並不是選手


自然對於需求不可能和選手的要求一樣多,所以這個部分「不能以常理論之」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TUANEE 的頭像
    LIUTUANEE

    剩騎士與只瘋車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