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和幾位朋友在聊到車架時,有人問到了這一個問題


或許過去很多人在買碳纖車架時,被所謂的T-800T-1000的名詞給嚇嚇到了


所以一直認為,車架的重點是應該要放在材料的部分,所以才會有這個問題


 


其實,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疑惑,一直不曾解開過,甚至完全的不知有這個問題


而所謂的「結構」到底是什麼,這個部分,我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對於這些問題的理解,其實當年是在自行車展上,航翊陳副總幫我上的


 


記得當年碰到了工研院的人,因此就動了求教的念頭


和他們閒談過程中我也提到去了ADK串了一下門子,想採訪他們的陳副總


結果他們反而說了那麼一句:你不是和航翊很熟嗎?怎麼看到佛不拜


 


這句話,頓時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因此不免問道:怎麼說


工研院的人是這樣轉述的:你不知道翊陳副總是工研院出去的


他是複合材料方面的老前輩,你想了解這些,你不問他該問誰?


 


其實在這之前,我雖然也認識不少碳纖廠,但談的多半是「工法」


因為我被教導的是那一種的製作方式有什麼樣的優點,或者誰比誰好


我記得當SCOTT的立體編織法被說的如何的「神」時,我就是那時被誤導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工法」沒有意義,而是這些工法的「意義」或「好處」在哪


 


當然對我而言,我所騎過的一體成型和立體編織法,在五通回饋上並不相同


所以,你也不能說「工法」本身是沒有意義存在,只是這樣或許只是見樹不見林


 


在航翊的展廠上找到了陳副總,還神秘兮兮的拉他到一旁講話


其實,大家都聽過李總講過不會去做碳纖車架,其實航翊做過


 


我記得那一次展場攤位旁邊展的就是一家車架廠,後來知道那就是明高


那時陳副總應該是明高的總經理(因為那家廠航翊有投資)


 


當然航翊的很多人,對於我找陳副總時,頗為訝異,因為我在航翊只談輪子


果然,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雖然陳副總講的有些我知道


但是,我覺得他給我的最大轉變,其實就在於「觀念的正確與否」



材料


我們都習慣於講什麼T-700或者T-800乃至於T-1000,其實重點不在這


 或許大家被教導,或者應該這麼說吧,大家被誤導說T-1000就是最好的


情況並不是如此,碳也不是只有這一種名稱,另外有40噸或XX噸這種講法


其實碳纖廠所考量的是碳紗的特性或者是說成本問題


 


我記得當時我問陳副總材料對於車架的影響究竟占了多大?


他是那麼回答的:材料的影響最高應該可以到達百分之二十


但是,這只是一個理論值,因為每一家廠的技術和流程,會產生很大不同


 


對於一般的情況來說,所能造成的影響其實就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這個講法,應該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因為材料沒那麼偉大)


 


另外他也認為T-1000沒有大家講的那麼偉大,它或許是各種特性都不錯


但是對於複材來說,有些時後並不需要用到它,因為你是選某種特性好的紗


在這種情況下,你選擇T-1000不但拉高了成本,還沒有達到你要的目的



結構


我記得當時陳副總講了一個程式,那個程式就是EI2(平方)


這個程式談的就是結構,我記得他告訴我,換材料和加大管徑那個效果好


其實這個講法應該是連小學生都會懂的一件事,就是平方比的效力


你想想看如果3的平方和4的平方換算起來一個是9一個是16


你只己變了「1」點點,但是你在剛性上提升的可不是只有「1」點點


916的差距是不是將近了一倍,所以為什麼現在車架管徑都那麼粗


 


你去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用管徑的面積就可以改變了結構剛性


請問如果你要達到某個剛性你在結構和材料上,你會選擇哪一樣


是不是管子做粗一點就好了,所以T-700也可以做出有剛性的車架


幹嗎要花那麼貴的成本去用T-1000的碳紗來做呢?(成本考量)


 


當然後來我們知道,如果你在車架的減重或者「廋身」上要有成效


那麼或許所謂的高檔碳紗就是你手上可能的「最後選項」


因為從很多輪組偷輕的經驗我們知道,單層框的強度是很有問題的


 


所以,材料與結構,你認為哪一個比較重要呢?


文章是智慧材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