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UBIKE調個坐高就可以騎了,為什麼一定要FITTING?
老實說我不是做生意的,我在意的是你騎的時侯是不是正確
而正確本身是你長途騎乘是不是不舒適的一個重要環節
UBIKE不是自己的車,所以你對它不會有太多的挑剔
但是如果你花了一筆錢,那麼你對它的要求就不可能相同
需求才是重點
有人問我,它去某家店詢問FITTING,對方開價要萬元
它質疑買台登山車,便宜的可能都還不要萬元,這樣合理嗎?
老實說我不知道那家店是怎麼和它談的,關鍵應該在於需求
有人問我說某個FITTING只做一隻腳是不對的,應該要做兩隻
我的朋友說的振振有詞,我笑著問他,那是不是該收兩倍的錢
事實上在這之前,我打了個電話問彭叔,兩腳出力是不是相同
彭叔沒有回答我,他只說了個故事,蜈蚣是那隻腳先起步的
我們知道蜈蚣是(百足)之蟲,它還(不只是)兩隻腳吧
有一天有人問它(蜈蚣)大哥,請問你每次走路哪隻腳先動
蜈蚣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之後,他的腳打結了,它不能走了
彭叔的意思我想應該是我們兩隻腳當然出力的力道是不一樣
但是即便不一樣,我們也和蜈蚣一樣走的好好的,不會亂了套
除非你有(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不然這樣思考是不是太多餘
萬元的FITTING和兩隻腳都做,我個人認為是需求的問題
類似我老人家只是壓一壓台北市的馬路,我想應該是用不到
有一次我和朱哥談到某個論壇上的名人,他問我:他上過台嗎?
對於他這樣子選手出身的人,常常會把別人的話,當嘴砲來看
他常常講的一句話是「那些市民組的菁英同胞們」,所以呢?
我不能說朱哥是不是自我感覺良好,但顯然他認為別人是
所以它的心裡可能認為,既然你那麼拚,花個萬元也是應該
事實上我們應該知道一件事,你的要求高當然你的需求高
在意圖達到預期的結果下,所有可能的因素都該想辦法排除
所以除了你自我的鍛錬之外,身體、工具的因素都不能忽視
所以如果你認為萬元的FITTING可以幫你消除疑慮,當然值得
但是如果你找的人並沒有(幫你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又如何?
我覺得要不要萬元的FITTING應該是根據(你的需求)來評估
像我這種年老色衰,只適合在台北騎騎馬路的,顯然是用不到
所以店家不應該「創造」消費者的需求,只因你主觀認定它好
夠用就好
但是如果你買個車,擔心尺吋不對怕設定有錯,當然要FITTING
你在車上五分鐘和五十分鐘的感受不同,五個小時的感受更不同
一般而言,太短的時間不至於讓你(明顯)的感受到(不舒適)
但是如果你騎個一公里就覺得不對的感受,到了十公里就更強烈
比如說你覺得你的手腕過分出力,你的肩膀不舒適,就會更強了
而這些的不舒適,就是因為你的座艙不對,你的高低差不對所致
公路車的學問就在「設定」上,別說差個一公分差個0.5都有差
很多沒有體驗過的人認為這種講法是豪肖,比對後就不會這樣講
事實上我常常讓車友體驗原來的設定,然後再給他調整後的設定
在量身車上騎過一段時間之後,通常車友自己可以發現到底有沒差
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車友,「靜能」設定其實就已經是很夠用了
至於「動態」設定的必要性,在我看來就只是一個需求問題
事實上在靜態設定上,做一個比較「效率」的調整,常讓人驚喜
我曾幫一個朋友做了個效率調整,幾乎是它3DFITTING的數據
當然我不保証是不是做起來都會一樣(不然這就是擋人財路了)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