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4npVxa  

在那個對公路車的認知萌昧的時光中,某次張壽生要到太宇我當了跟班,在那認識了老翁(翁經理),聽到了它有關於(車架是平行四邊形移動)的論述,當時他告訴我:公路車沒有什麼學問,四連桿才是最難的車種,我對登山車沒有什麼興趣,所以即便后來認識了四連桿製造上有著非凡能力的大前輩,依然沒什麼興趣弄台四連桿來騎。但是公路車真的沒有什麼學問嗎?因為老翁對公路車並沒有深入研究(太宇的主業並非公路車製造)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看法。這話如果是大前輩來說應該會比老翁客觀,但是大前輩從來沒說過公路車沒有什麼學問,他和CANYON交情深厚,深受「數據造車」影響,自然不會有此論調

 

某年的車展我在鈦郁攤位上和許總聊天,他很高興的告訴我鈦郁所有的車不再使用補強板,我馬上向它恭喜,因為對製造來說鈦郁顯然掌握到正確KNOWHOW,離開鈦郁我轉到某攤住提及此事,那位朋友問了我一句:這個進步和你無關吧,我馬上搖頭說和我無關,因此我也了解公路車「製作」其實是有撇步的。

 

當年訪問LITESPEED-BRAD,他談到許多LITESPEED在做車上的架構,不同等級的車如何做出差異,事實上LITESPEED的四台一級車我都有,這四台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能夠在一級車上做出差異,意味著製造商很清楚如何做怎麼做,這和大前輩在我要求做出這個強化那個時,他告訴我可能會增加多少重量是一樣的

 /tmp/php0wFxvU  

行文至此如果你真的認真思考我所論述的,你會清楚只有真的懂得差異懂得製造的廠商才有可能把握住車架的調性與性能,而我所談到的廠商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車架的製作者(他們做的都是金屬車架)而不是把車架委託給代工廠製作的品牌商,我所認識的這些製造商都有個共同點(他們都騎車),所以除了用機台測試之外,對人工測試他們也不外行,車要做得好除此外別無捷徑。

 

代工其實有OEMODM的差別,當年我之所以對FACTOR有興趣就是因為車架的設計者本身也是車手,不騎車只做車,甚至把車當成精品來販售是否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漸脫離事物的本質?這是我在思考製造和求好心切的過程中做為判斷的根本依據,有人問我柏民兄講的0.01秒和河濱咖是否在打臉誰,我從來就沒這樣想過,如果你騎車只是在別人眼中找尋自己的存在,那你永遠不可能理解好的真正意義是什麼,0.01秒對你有沒有意義,考驗著你對於車和自己的認知。

 

當一系列的車到最后越做越濫時,你認為品牌商真的愛惜自己的羽毛嗎?它真的懂什麼樣的車才叫好車嗎?從理論上來講幾何自有其意義,銳利是條件所構成,要符合銳利的條件,幾何就不能太離譜,其次才是問工法是否能讓車架符合你對這某個車架和幾何的期待值。這樣的說法純就是就理論談理論。所以我對別人寫的測試文(爬坡---緩坡、陡坡)(下坡過彎)的描述只會回歸幾何和工法來看,至於他寫這車多好多棒,我多半「忽略不計」,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比例」和能力(FTP)、重量會造成差別----除非你和試乘者很熟,對我上面陳述的狀況很了解,那他的測試對(你)就有參考意義,不然,即便他是(選手)我個人的建議也就是(看看就好)。當年別人說我的測試文是玄學,我是很認真思考過這樣的批評對不對,銳不銳利(看幾何)試不試合爬坡看(BB DROP和重量),是否能夠高速切彎看TRAIL、頭管角和前軸距),這些都有一定的參考性,但是這些要有意義有件事是必要條件----車架的前后比例和重心一定要對。

 /tmp/phphpP15x  

很多人寫的落落長講的自己很高興,真象是---那些文章多半屬於(廣告文)。車架的設計事實上是建構在某些基礎上的,那些經驗值並不是用理論陳述能夠傳承的,而能夠讓設計有意義,製造端所掌握的(技藝)並不是簡單用「代工」兩個字就能帶過的,代工可以是個名相,現在很多品牌商可能就在開規格,要怎麼(空力)要(輕個多少),當年EVO就是這樣被製造出來的,現在那些希望把車架重量做到6XX克的亦復如此。相較之下一大粒人的堅持還滿可愛的,至少它們還對剛性有所要求。你認為你多久(應該)換一部車?理由是?如果你的答案連你自己都感到心虛,那你就很清楚,講公路車沒什麼學問有多麼自欺欺。任何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都不是那麼容易的。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