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AmaLBh  

退休之后我成立了好幾個社團,在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情況下,我抱持著拯救台灣下一代的信念努力學習,希望把我自己驗証過的資訊傳遞給想要學的人,但是我發現我們大有為的政府教育推行的太成功了,有人說為了下一代,但是我遇到的下一代都是(結果論者),他們對於怎麼得到的過程「沒有興趣」在他們來看可以查得到的都不用浪費時間學習,任何在學習上花時間的人都是笨蛋,於是這些人把任何的「結論」當成真理(問題是這個結論有沒有問題,他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剩騎士原本所提倡的理由呢?為什麼?越來越沒有人提,在FB上我儘量不表示我個人的意見,因為我怕別人不再思考而把我的說法照抄。儘管如此我發現效果不彰,江柏民的回應被當成踢館,江柏民的論述被當做真理,這不禁讓我想起江柏民某次回應時講的名句----你是什麼咖?各位,你覺得自己是什麼咖?

 

當年我對牒煞車沒有興趣,大前輩勸我說弄一部來騎,它的理由並不是什麼下雨天煞得住,也不是什麼不燒框,他的著眼點是在長下坡時牒煞的制動力比較好,可以讓你不必很用力的一直按著煞車,這個講法我聽了進去,因為我從北宜下滑時都是用力含著煞車,我通常把速度控在2X,在下坡時這麼做除了測試會不會燒框外,應該沒有人需要這樣,但是這麼做的結果下到國史館時手確實很累,用牒煞確實比C夾要省力的多,雖然我知道很多人下坡根本不怎麼煞車(我在陽明山也常看到),但是終究不能忽略到它的這個好處。牒煞車所創造的問題是否比它解決的問題更多呢?這並不是某幾個社團某幾家公司乃至某幾個人說了算的,如果你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只要是流行就是對的,那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更何況很多使用者所提出的問題被認為是挑釁,被選擇性不談,經不起談論經不起驗証的,難道可以因為生意就忽略掉了真理嗎?不是有選手一直很抗拒用牒煞車嗎?只是因為(被)贊助不得不用。所以呢?牒煞真的遠比C夾要好?

   /tmp/phpaWXxfr  

有人問我江柏民說45高比33好,我怎麼看,事實上柏民好幾次到我家拿輪組去測試,就中他曾提到這個論點的理由,我個人的看法這個理由在他的身上是完全成立的(以目前他的能力而論),但是他的論點是否放諸四海皆準呢?我一直強調一件事---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的能力不同需求也不同,爬坡輪的訴求是什麼?45高的功能是什麼?這兩者是否功能性相同的輪組?毛爹在設計時是做了運算和區分的,所以有人賣掉45高去買33高我也不會覺得太奇怪,如果你看不懂柏民在問什麼,回答:題外話,爬坡輪那張力要再調,也沒幾個人發現。其實是答非所問。因為和張力調整並非是絕對相關的問題。

 

神壇上最吸引目光的往往是商戰,儘管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但是看熱鬧的永遠多過看門道的,就中小索與山姆往往是最吸睛的,兩人喜歡用測試數據來說服消費者,扭轉剛性、側向剛性、纵向剛性,講者言之鑿鑿,聽者意之渺渺,事實上真懂他們講啥的沒幾個,這些內容有沒有意義的也沒幾個。倪公子說沒有感覺的最幸福,事實上,當輪組所用的(構件都相同時)相同構件的輪組(差異性從哪裡來呢)?這個差異性是否來自於所拉的張力?抗扭性是來自哪裡?而每個人對抗扭性的感受和需求是否「一樣」?所以沒有感覺的人錯了嗎?輪組張力的最佳化是毛爹算出來的,我一直很清楚毛爹有這個數據,我也認為毛爹有給這個數據,但是,那天和娟娟求証,他告訴我45高有給張力值,但是爬坡輪她找了我和毛爹的MESSAGE並沒有這個數據,因為有人和他詢問時,她怎麼找也沒有找到。

 /tmp/phpJfzBNk  

過去手編輪時代輪組編好要釋放張力,K3最有名的就是利用一個月自然釋放張力,至於其它編手用機械手段釋放張力時多多少少都會有偏差值,一般輪組在騎過一陣子之后講究的都會再度調整,但是一般較懶的消費者都自行忽略了這個程序,所以倪公子無寧說是幸運的,因為它剛好掌握了輪組的張力變化。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