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06MacK    

鈦車在台灣曾經是顯學,因為有一批玩家對於(工藝)非常推崇,儘管那些焊道在幾公尺外就完全看不清楚,但是依然有人說上了天,當年IF、螢火蟲、MOOTS乃至於Kent Eriksen都曾經是天之驕子,但是在那批松鼠冬眠后,鈦車似乎就從世人眼中消失了。有段時間麻花一度很流行,但在價格崩盤之后,品牌商也開始靜悄悄。隨著金屬車架與消費者絕緣,鈦車也很少進入車友的視線中。有人問我為什麼在意那些破銅濫鐵,我個人對於那些只活在流行中的人還滿同情的,因為如果你的眼中只剩下輕這個選擇(事實上某些車廠車架還做的滿重的)而忽視了材料科學中的調性,那你的人生是否也只是一條單行道罷了?

 

我這人只對騎車有興趣,既不趕流行也不敢附庸風雅的談品味,畢竟當年那些松鼠們哪個不是狠得下心來花錢的主(雖然要花我似乎不比他們少),當年那些講工藝的鈦車好歹也騎過幾部,但是那些工藝真的和競速沒有什麼關係,就和買大力甌的鋼車當是藝術品一樣,所以鈦車嚴格說來就是小眾。除了極少數的一群玩家真的不多,淋溼雞的麻花會讓一批人有興趣,在知道麻花的重量並騎過后,我個人真的就只當做是流行和炒作, 畢竟,在那之后麻花幾乎消聲慝跡。要說到現在還在世人眼光中的鈦車我知道的似乎就只剩下T1-SL(或者是因為我一直提到這個品牌這部車),還有就是那些我被問到的極少數的客製鈦車了。

 /tmp/phpgGEWHn  

兩岸,其實一直都是世界鈦車的主要代工基地,鈦車對我幾乎和我騎車的經驗等長,我手中有四部LITESPEED的一級鈦車,我騎過非常非常多碳纖,但是能讓我驚豓的車只有不到五根手指,碳纖要有調性並非不可能,但是碳纖廠沒那個美國時間,但是我騎過的四部萊斯比每一部都存在差異,有人說複材的製作方式都相同複材可選擇性並不多,但是同樣一種複材被廣泛使用的情況應該比金屬車架廣,為何除了外觀抄襲外,連做法也相同?LITESPEED的一級鈦難道是不相同材質?儘管材料科學遠比我們想的更複雜,但是這應該是科研而非製造單位所長,我個人來看,LITESPEED可以做出四部調性的車,意味著經驗和智慧的累積,心態決定了高度,賺錢並不可恥,只想賺容易賺的錢還要欺騙消費者,很高尚嗎?

 

市場是不是積非成是我不清楚,多數人只懂趕流行應該近乎事實,那些一度被炒作的鈦車麻花是造型其它則是工藝,除了買的人多數應該不清楚那些鈦車的騎乘感,當年我的一個朋友明明客製了465依然跑去弄了部麻花,我沒有問他后來有什麼感受,但是我相信多數人大概就只擁有一兩部鈦車就很多了,多數人騎完一部鈦車之后還會再買嗎?這點可能黃清志兄會有答案。由於和製造商是朋友,光是台灣製造的鈦車我就騎過不下十部,但,多數人可能對鈦的感覺可能就如瞎子摸象了。我曾經弄了好幾部雲豹鈦---包括標準鈦車、大頭管鈦、液壓鈦和6/4鈦給讀書會的刁民和來FITTING的車友試乘(雲豹過去也常辦試乘會),相對於一些其它的鈦車,這些已經是我選過的,大家騎乘的感受如何?事實上我覺得第一次騎鈦就騎T1SL保証會有錯覺,以為鈦車就是這個樣子,鈦其實很不一樣。

 /tmp/php3VUvry    

黃清志曾客製了部大陸鈦車,如果他也騎了T1SL是否會想把大陸鈦車永遠封存?當年我也騎了高阿丹代理時的淋溼雞,那部6/4鈦的管徑比VORTEX還粗,但是路感比雲豹鈦還軟,我好心的勸借我的朋友趕快出手,事實上那個感覺和我騎大尾魚客製的大陸鈦抑或國姓爺買的TANXE一模一樣,為什麼如此?理由我很清楚。蛋同學曾經評測了雲豹的大頭管鈦好話也不多,品牌商不清楚為什麼但我清楚。大頭管鈦也許沒有那麼差,但是品牌商的試乘車真的只會減,車架好不表示整車組起來也一樣好。大頭管鈦的優點在(剛性)缺點在(重量),為什麼那些接受客製的車友沒有反映過什麼問題呢?而為什麼不對稱管的大頭管與液壓鈦反而乏人問津呢?相對於淋溼雞的售價如果車做的沒有特色,被唸再正常不過,如果廠商不懂得求好心切,不夠好的產品又怎麼會被消費者記住?

 

國內曾有一家鈦廠洽詢我試乘它家產品,我拒絕了,有人知道頗為不解,事實上我被鈦郁養刁了,我對鈦的技術和工法有比較多的認知,所以不會認為弄台車來騎有多新鮮,再多的產品都不如「好的產品」,而好只是求好心切的結果。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