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KL4hEq  

這個世界有太多人只對答案有興趣,對於答案是怎麼來的他們沒興趣,也絕對不是做出貢獻的人,他們忘了一件事,如果這個世界全部都是政治人物一般的掠奪者,那給予者只會越來越少,最終平衡打破,給予者全部被消滅掠奪者將不再有利益可掠奪,於是掠奪者將彼此競逐最終不是世界的結構重行分配就是世界走向毀滅。文化的流行是否促使文明的毀滅並非哲學家宗教家的課題。

 

當年有一個做輪組的小朋友告訴我,台灣2300萬人,每天騙一個,到他死也騙不完,這句話讓我意識到它是掠奪者,是不會進步也不會對世界做出貢獻的,所以他的輪組公司到結束也沒有做出一棵驚世的花鼓,因為(他沒有那麼笨)?毛爹的花鼓從來不模乏仿的人,但是我從來沒見他在意過,他總是告訴我:如果因此世界得到進步,那對世界來說對消費者來說終究會是有利的,高下立判。

 

2012年我就擁有一部褪完漆850克的CANNONDALE,也就是我說五通騎起來有種奇怪空靈感的碳纖車,這車我配的是60高的32,當年曾被黃大仙騎去和莫大衛尬車,此前這車曾被我配上SUPER-RT033做爬坡車用,思考一下這兩種搭配方式反過來用會是怎樣?中國最喜歡談(用)的是老莊,輕、重是種相對的概念,輕重是問題嗎?465有很輕嗎?重點似乎不在輕重重點在於你的用途,所以認為輕可以讓你少一些輸出讓你最終有衝刺的力量,這話看似對,但有前提。

 /tmp/phpNHveMV  

如果你和我一樣總看到廠商不喜歡我們看到的,那從EVOSL7的設計者偷輕的方式並不忒別,車架基礎墊基在兩件事上「結構剛性」「材料強度」,輕是基於材料強度機率多大?設計?怎麼偷,有經驗的設計者早在做,強度有沒有維持,車廠的測試數據很清楚,只是外界沒看到,我知道的是「沒有」。輕,起因是結構剛性的下降,測試數據不可能好看,但,消費者不可能看到。所以我一直強調重量和剛性的平衡點,我不反對走在刀口上,問題是這些人總在偷工減料。很多人以為結構剛性談的只是車架,錯了。任何有結構的東西都是(所以輪組也在內)。

 

輪組輕量化,過去偷的是花鼓,想想看花鼓要怎麼偷?會影響到什麼?花鼓耳做小花鼓耳變薄,花鼓本體做小,用比較輕的材料-------,族繁。現在最容易偷的是(鋼絲),所以碳絲才會開發出來,但是為什麼包括某大廠在內開發了碳絲或者碳幅但賣的卻不怎麼樣?這和材料科學有關,當年航翊曾喊出全碳時代,但是全碳的最終一步始終沒有到達終點,那就是碳纖材料科學沒有解決的事,如果我不是和CP系列一起成長的,我不會知道那麼多,所以消費者是否白老鼠?你真的認為花大錢買到的輕量輪組很便宜沒問題?應該是根本不知道,無知者無懼

 

輪圈始終是廠商想突破的點,當年小索最先找到XR-200的鋁框,但是金屬框越輕越沒有剛性,甚至編起來成了洋芋片。最終目標全落在碳纖。碳纖要做到輕和剛性始終是材料和結構問題。方遠框好不好?我不清楚。根據航翊講法:對岸在製程和工法上有長足進步,這話就很值得玩味。好不好?看結構也看數據,這點很多輪組廠都有做,不是誰說了算。我也在等,看誰做出驚世輪圈,根據某家廠的講法結構上最好的輪圈目前還是BORAMAVIC(應該是CORIMA的框?)

 /tmp/php8VJWKt  

好的框某些結構鐵定是不能偷的,所以BORAMAVIC並不一定是最輕的。C夾很考驗框的強度和燒框問題,等於為消費者把關,進步到牒煞后這些要求全沒了,消費者是否要自求多福?真相或者永遠是最殘酷的,以無知才是一種幸福。

 

輕很好,但是我也聽很多測試者抱怨「速度掉很快」,速度掉很快對於LW這樣的三位一體或者CP-12這樣的兩位一體(很正常),起步輕快常意味著比較輕的轉動慣量,所以速度有瓶頸也無法維持慣量。至於輕的碳纖車(不考慮變形量問題)在長距離騎乘時是否你不騎它速度也掉很快(所以它才需要高框板輪),NELSON SU告訴我長距離騎乘它的優先選項是465,事實上你如果抓對465的節奏時你會覺得有一種反饋的力量(這點是那些很重的碳纖車完全沒有的)。材質問題就不是輕重這種二分法所能夠正確掌握的。輕很好,但你要注意的是你所買的輕卻一丁點(好處)都沒有。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