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車架廠為什麼要去做碳纖?鈦車架廠做碳纖廠會比碳纖廠更好?正確的答案應該不難想像吧!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橫空出世至今,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已經過了好幾百年,市場已經從看不見的手逐漸向看得見的手傾斜,在利益至上的前提下,華爾街成了主流意識,對消費者有利的競爭已經被廠商之間的聯合所取代,有沒有人想過既然亨利福特創造了量化生產的模式讓汔車成為大眾交通工具,為什麼碳纖車出現至今十幾年不但沒有降價價格反而越來越高?這可不是什麼求過於供,我的了解至少T牌和兩家S牌的庫存嚴重到動搖國本,但是消費者根本沒有被便宜到,是否這些廠過去吃一年賺十年所以即便庫存全部壓掉也不輕易降價?市場的消費掌控力在資本眼裡根本就無所畏懼?如果歐美品牌繼續如此消費者是否要等到大國崛起?在我來看廠商已經在貪念主導下對市場產生了輕視之心,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能夠主導潮流,盲目的消費者根本只會搖旗吶喊不敢輕易背叛他們。
碳纖的橫空出世很符合現代工業大量製造與壓低成本的概念,思考一下為什麼碳纖被說成黑金,對絕大多數不懂碳纖製程的人來說,你對於碳纖的所有認知有多少只是自我的想像?碳布很貴?碳纖生產困難?事實上碳纖的成本是最容易控制的,如果要說碳纖的人力成本很高,對不起,金屬車架的人力成本更高,流程更難管控,生產一台客製車所需的時間,比廠車浪費的時間只有業內才會了解,為什麼LITESPEED、MOOTS這樣的知名品牌都想做碳纖?除了市場規模之外,成本因素難道不是最主要的考量?
網路流行之后鍵盤俠越來越多,營銷號和水軍用來洗腦帶風向需要很大的成本嗎?只有政治和媒樂圈流行抺黑?NO NO。君不見昔年小惡魔裡兩位賣輪組的人的互撕,T大幫和一些店家的互咬,往往都能蓋高樓博眼球,唯一正向的可能只有毛爹的土砲板輪,請問消費者能夠從當中得到什麼正向的資訊,這不禁讓我想起當年社群網站初起時(策馬入林)所帶來的貢獻。
碳纖的好處就在輕和剛性,所以我寫的文章從來離不開「結構剛性」和「材料強度」的論述,隨著時間和年歲的增長,它們的重要性對我只有增加不曾減少,但是對一般消費者,你真的懂我在講什麼嗎?過去雞排弄了重不拉嘰的玻纖冒充碳纖,一樣有人為了它是碳纖就買下去,說好的(輕和剛性)呢?都沒有。那為什麼要買?只因為它叫碳纖!碳布就只有一種?非也非也。工法全部相同?非也非也。那你買碳車的參考座標是什麼?品牌。那你不過就是在買奢侈品是在炫富不是在騎車,難道我說的不對嗎?
熟悉幾何運算的人會知道,所謂功能突出其實是對比的結果,沒有高就沒有低沒有軟就無法顯示出硬,想要把所有優勢(集中)在一台車上就會和雞排一樣出現神精錯亂的情況,過去我常提到重量和剛性的平衡點,這個點會因為材料強度出現不同重量(當然你也可以視為元素密度不同所造成的差異),碳纖得利於材料特性擁有比其它材質做到更輕的本錢,但是如果一意求輕會有什麼結果,有人說塑膠車,事實上偷輕的廠商確實有辦法讓你在輕的條件下騎出剛性很好的(錯覺),這樣的做法在牒煞車上更容易做到,在車架四個點(五通中軸、前后輪快折、座管管徑和材質)上補強,既不影響重量也可以讓你覺得有剛性(當然技巧還不止於此),但是可能沒有人想過這台車的「真實騎乘感是什麼」「材料的特性是否被抹殺」
廠商很清楚(遺忘是人的本能),好不好是「比較」的結果,如果你只騎碳纖只騎牒煞,那好或不好都是廠商說了算,廠商只要多買一些營銷號多買一些水軍,把所有質疑的聲音全部打死,那碳纖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對於好你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碳纖價格下不來真的是好到不行?LITESPEED曾經跑去做碳纖最后又回到擅銀的領域,問題是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如果這個市場只剩下碳纖那對消費者來說是幸還是不幸?聽馬來西亞朋友說現在大馬有些人開始買釋迦一類大陸車,可樂果C-68有C夾的選項,希望存在於人性中的叛逆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不同的景像。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