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fLgoAp  

總有人拿著某些品牌商的新車詢問我,問我怎麼看,當我回答他沒騎過去時,他會告訴我XXX寫了一篇測試文,然后他很自動的把測試文轉給我,事實上這些年來品牌商很喜歡不負責任的兩年就換一個新款,如果這些車的幾何完全相同,差異只來自於造型、空力乃至重量,對我來說這些廠商只是想錢想瘋了。有人告訴我對岸的碳纖製程已經超越了台廠,比方利用發泡技術來製作車架,以增加剛性和偷輕,害得我很認真的打了幾個電話給熟識的業內,結果我得到的答案並不如此,如果製程上真的有長足進步,對品牌商來說應該有好多口水可噴,而不會一直在支微末節上做文章,而那些測試真的就能騎出這些枝微末節的變化?

 

由於時間和經驗的累積,這些年來我對於別人的測試永遠不如我對於幾何和製程的信任度來得高,對於某些靠自行車這個產業吃飯的人來說,沒有不寫文章的權力,雖然這些文章雖不至於千篇一律,但對於騎乘效能的陳述和幾何乃至於剛性結構的合理表現似乎是違背的,當年台大幫的某人說我的測試文是玄學,因為感覺沒有數據可以驗証,如果這講法正確,同樣少了數據的人工測試真的可信?

 

無論車架外觀如何,最終顯現的結構剛性會是和重量對比的數據,騎乘效能和結構剛性有關,重量會影響物體慣量,幾何會反應在操控上,所以FTP很大或者重量不輕的騎士如果說那些700克的車架剛性極佳,反應靈敏你覺得該信嗎?這些年來我追蹤了不少台彼得 丹克所設計的車架,有一次剩騎士與只瘋車社團裡大陸車友發表了對SL6的一些看法,馬上被社團某個從未回應的人出來針對,還拿了專業技術文件出來反駁,事實上很早前我就問了製造商剛性數據,知道大陸車友的陳述是對的,因此這個人也被倪公子查出是車店從業人員混進社團。

 /tmp/phpzCLpe6  

台灣的大氛圍讓網軍玩的很開心,因為這裡越來像越像是騙子的溫床,多數人只想要結果,對於結果的提供者是否可信沒興趣,同溫層裡的互相唱和讓某些人成為專家級的存在,但是這個專家是否真的專?如果T大幫今天還存在或許也會說這些根本就是玄學,儘管那些T大幫的創始者在我來看專業基礎也少的可憐。老外喜歡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於認真的人來說這是對的,但是現在除了谷哥搜尋外有多少人真的在做研究?沒有經驗值想要搞清楚真相只是緣木求魚。

   

有人說牒煞車多好多好,質疑我不認同牒煞沒有理由(事實上我一路下來已經說了很多我的看法),我問他:牒煞是C夾的升級版嗎?他說是。我接著問他:牒煞除了煞車系統和C夾不同外兩者在騎乘上有什麼差別?他愣了。我曾經問一些老車皮他們覺得牒煞和C夾騎起來有什麼差別?多數人給我的答案是他們覺得有差。但是差別是怎麼來的,他們也沒辦法說清楚,對於一切都要講數據的人來說搞不清楚兩者差另「從何產生」光靠一個煞車系統就可以說三道四?

 /tmp/phpAe3pr6  

過去找我畫碟煞車的人我都要他們自己找前叉然后把長度告訴我,不提這個要求我相信很少人會注意到牒煞前叉的長度各家廠並不相同,事實是除了各家廠牒煞長度不同外,牒煞和C夾的前叉長度也不一樣,至於這個不一樣對於兩者間會造成什麼樣的差別,多數車友會說我們只管騎車,這些不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事,那我就問一個問題:你認為兩家五通高度不相同的車廠的車在幾何性能上會相同嗎?當年我替賴威宇畫車架,結果他把我給的BB DROP給改了,后來他下坡時會甩尾,我才知道他動了幾何,所以五通高度不同不是沒有關係的,也會影響車架的功能。所以當前叉長度不一樣時各家車廠是否算過動態平衡呢?你清楚每家廠給的五通高度數據還原到相類似的C夾時是什麼情況嗎?我相信不懂幾何高度和平衡運算的人永遠也不會知道可能也沒有能力知道,我曾經問朋友一個問題,牒煞車的重心高度和C夾車的重心高度是否一樣?是相同還是比較高或比較低?這個答案其實並不難,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牒煞和C夾操控除了輪組牒盤所帶來的力學差異外其實還有許多因為設計所造成的不同,所以----

 

車架的結構剛性當然會影響幾何表現,對於那些一味追求輕的人來說並不是輕就一定會有更好的效能,所以我才會講「重量和剛性的平衡點」,品牌商二三年就換個型號,那些改變有多大意義,我相信很多人為了相信而相信「非關專業」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