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在逛車展,有人覺得越來越沒趣,事實是每年對我的體會都不一樣
台北車展還是有它的必要性,但是如果你不夠懂就只能在那裡走馬看花
今年因為家中的事情,讓我很難像過去一樣投入這場活動,更難愉悅的參觀
但是來車展也十多年了,讓我用朝聖的心情來看待這件事,只不過顯示沒進步
所以,今年以來都一直在學習一件事,就是如何看待這一個展覽的定位問題
而今天在拜訪諸多位前輩之後,對它和BIKEWEEK之間的區別,總算有些概念
過去我們認為一定要在展場看到很多外國人才代表今年廠商會接到很多訂單
這樣的看法其實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沒錯,但是對於整個市場卻不一定是事實
一位前輩認為台北展其實就是二種定位,一種是補修市場一種則是針對消費者
因為11月的BIKEWEEK才是所謂的OE市場,對於廠商來說那個場合更重要
你對這個展的期待是?
一位前輩表示,這種賣廠型的做法其實對於一件商業行為來說,未必是正確的
基本上廠商應該是把客人拉到自己的工廠或者秘密空間當中,來參觀新的設計
相較於今年我的朋友告訴我某家廠有11速產品,但是卻不是對會場中公開
以這個情況來呼應剛剛那位大前輩的講法來說,似乎還真的有些道理存在
有人認為今年似乎歐洲來的客人似乎不多,而東南亞方面的買家卻出現了不少
如果按照一般的解讀,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歐洲的景氣沒復甦,相對來說亞歐更好以展場的情況來說,這樣的講法也會言之成理,但是實際情況卻可能是未必如此
一位前輩告訴我台北展的定位其實是不斷在改變當中,在解讀上其實沒那麼容易
如果看到很多外國人參加台北展的展出時,其實這個場合還有別的功能在其中
所以他認為台北展其實如果能夠移前,那麼BIKEWEEK未必就能夠取代台北展
不過相較於我們不能夠主導的展場或者只能被動參與的場合,談這些意義並不大
對我來說,台北展的意義或者不再是一個新的趨勢的觀察的所在,而是事實呈現
也就是說其實台北展並不是在引領風潮,而是它就是某個被決定了的既成趨勢
這或許就是EUROBIKE為什麼對於品牌商來說,為什麼會那麼重要的原因
另外或者是認識比較深了,又或者是我算是一個玩家,對於盲目追逐沒什麼興趣
今年我在省力的情況之下,我想投人觀察的對像只在於那些領導性廠商的做為
其實我比較有興趣的就只是FITTINF乃至於車架輪圈,至於套件根本就是放棄
比如輪圈部分我大概只看看大家有沒有什麼新作品,或者讓人驚豔的設計
至於車架部分就看看有沒有新的管材或者新的產品,了解一下可能的性能
嚴格來說也許明天許多車友逛過之後會認為,今年的車展了無新義不過就是那些
其實在我看來如果你真的懂的話你會發現,很多的改變在形成之中而且在細節中
所以如果你只是抱持著走馬看花的態度照幾張照片,那麼逛展的意義真的不太大
大改變在醞釀中
就以四連桿來說我記得去年還在29ER今年如果不仔細看,上面打的其實是650B
當然,我個人並不騎登山車,這還是我去了某家車廠後看到數字之後才發現的
另外有關於SHIMANO投入之後,跑車後花鼓的牒煞造成軸距135影響也待發酵
所以什麼時後車架會出現新的規格乃至於輪組的設計亦將因此而改變都待觀察
我個人在猜就算未來不做牒煞也不至於有二種規格吧,所以135時代終將降臨?
像我有那麼車架的人會再去追逐這些新的風潮?我個人其實不想再花這個錢
但是我不想花這些錢有車騎就好不表示這個世界會不隨著新規格而出現改變
另外135也將改變花鼓的設計,這個規格對11速來說應該是相對有利的吧?
雖然你可以拿登山車的花鼓來編新的輪子,但是我相信應該有人不會那麼做
當然如果我是那麼想時,其實對於框今年的車架或者輪組也變得興味索然?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