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記得阿吉兄喜歡在他的部落格上寫「ZIPP303大濕最痛恨的XX


其實,我只騎過ZIPP404並沒有騎過303,而我不是廠商,ZIPP不是我的對頭


 


ZIPP404是一組配重做得非常好的輪組,讓你覺得騎起來自己似乎是選手


但是正因為它能帶給你那樣的「錯覺」讓我在別人承諾借我三個月的情況下


我只騎了一個星期就決定把它給還了,因為對我來說那樣的「成績」沒有什麼用


 


說我痛恨什麼應該是一件頗為荒謬的事,對我來說我痛恨的---應該是別人騙我


所以即便我不是學工科的,即便是我對於自行車,在剛入門時象個楞頭小子


但是,我把任何東西都當成學問來做的那種心態,確實是我「絕地翻身」的條件


當你對任何事情不夠了解時,那麼你確實有可能被騙,而騙你的人還未必是有意


 


所以對於過去學過的東西,一旦我發現我的認知是「錯誤」時,我並不認為被騙


因為這個世界太複雜,即便是周遭一些事,你也可能一輩子學都學不完


所以我們很輕易的把第一次聽到耳朵裡的訊息當成是真理,當成是基本知識


 



垃圾資訊不就是在騙你


因為如果你對於每一件事都如此「認真」的話,那麼你的時間根本會不夠用


你要查証的事情會非常的多,而某些事情對你來說,可能根本沒有這個必要


 


正因為如此雖然我們每天都會被一些所接觸的「資訊」所騙,但是不要緊


因為這些騙你的東西對你來說一來可能沒什麼相關,或者是傷害性不大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倒底有多少東西是「真相」有多少是「假相」,沒人知道


 


我想一旦你開始在意這些東西是真相或者是假相時,應該都是它已經連結到你時


因為你所做的「決定」或者是「選擇」都會帶來一定的「損失」時,你才會在意


 


所以廣告的功用也就在此了,因為它帶給你一些無需去求証的「垃圾資訊」


而這些資訊產生了「淺移默化」的效果,在你作決定時,你會投它一票


 


老實說過去我也會被一些測試的資訊所影響,或者我的測試也影響著別人


但是我們為什麼被影響?不是因為我們對於我們所想接觸的東西,全然無知


 


過去,我對於我拿到手中的產品,除了自己測之外,我也喜歡找別人一起測


最近很多人和我談起這件事,你怎麼知道「別人的測試結果是有意義的」


或者說,如果別人的測試結果和你不同時,你要如何去解釋「為什麼不同」


 


 


對阿!你怎麼知道別人做的測試是對的還是錯的?你的判斷基礎究竟從哪來的


基本上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問題最簡單的二分法是,測試的人與測試的產品


 


我認為所有測試是否有效取決於,你能不能解釋問題,然後你能不能解決問題


很多人都忽視了「測試者條件的不同」可能造成「測試結果完全不同」這件事


 



騎乘測試真的那麼簡單?


所以當你聽到「輕快」「剛性佳」這些字眼就完全相信了,但是你錯了


因為一個95公斤的人和一個65公斤的人,它們的答案「不可能完全一樣」


 


就算輪子本身「完全不限重」,不同測試者之間的感覺也不可能都一樣


用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重量和剛性之間有一個臨界值」,打破結果就不會一樣


在臨界值之內,那麼這組輪組原先的設計條件,應該會得到比較好的發揮


 


如果超越了這組輪組的設計條件,那麼所有的「美好」都可能變為「不美好」


我想從手編輪到廠輪,製造者應該很清楚這件事,不然「限重」是怎麼來的?


 


而輪組好不好?就取決於廠商懂不懂怎麼樣才能把一組輪子做得好?


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廠商懂不懂如何讓輪組「最佳化」


過去我在談輪組分析條件時常用到1.張力2.驅動效能3.重量4.耐用5.外觀


 


所謂的最佳化其實就是讓輪組左右之間張力的差距----盡量能夠拉近


而在輪組設計過程中能夠達到讓驅動效能的損失----減到最小的地步


而輪框本身的重量則直接影響到花鼓結構和鋼絲本身的負荷和效能


而這些條件其實是在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就已經完全被決定了


 


所以當一組輪子拿出來時,它的功能和表現會是怎麼樣?可不可以判斷


其實懂輪組設計的人,可能還不用測就可以對於輪組進行「算命」的工作


 


所以當你聽到重量鋼絲數?什麼系統?測試者的體重,你就會判斷對與錯


過去有人會認為「感覺」本身會騙人,其實不是「感覺會騙人」是條件騙人


為什麼機械測試會「比較準」因為機械測試根本沒有「某些條件變化」的情況


 


當然對於過去別人測試之後的論述,現在我也有一些「可能不一樣的看法」


因為輪組設計的「理論值」告訴我,他所說的「有些根本不合理的地方」


輪組設計沒有想象中的容易,但是一旦你懂了卻也「沒有想象中的難」


 


對於我來說,現在我比較喜歡單純從設計條件來對輪組做「理論分析」


因為一個正確的測試陳述除了產品的條件要說清楚外,人的條件也是如此


而測試的路程除了爬坡之外,高速過彎的穩定度更是「必考項目」


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具備了如此的騎乘技巧,而且抓住些微變化呢?


 


當然理論值沒有經過「實際測試」未必能知道是不是達到設計的效果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