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榮達兄來借CP-006試騎,留下了一組抵押品
老實說:我對於重的輪組一向沒什麼太大的興趣,所以只拿來裝車用
不過,星期天的天氣真的是好的出奇,因此悶了許久的我,不禁想起騎車來
由於,懶得換輪子,於是就騎著換了C-35的ARCHON出了一趟遠門
由於之前的CP-006只有1150公克,再加上是三位一體的碳纖輻條
因此,對於重量16XX公克的鋼絲輪來說,騎起來總覺得「有那麼點怪怪的」
在趨動的瞬間要說沒有「變形量」那應該是騙人的,而且輪重也明顯感受到
因此,對於習慣拉迴轉的我來說,這幾十公里騎下來,總有那麼點不是味道
要說「軟嗎」應該不是,因為SHIMANO這一代的花鼓,已經做了最佳化
以只有二十根的鋼絲輪來說,這組輪子的效能,應該要比很多輪組表現得要好
但是為什麼我一路騎下來卻覺得有些不對的地方,甚至感覺有些悶呢?
對我來說稍嫌重了些
晚上,上網瀏覽了一下這組輪子的評價,也打了電話給我一些車店的朋友
說實在的我的朋友們對於這組輪子的感受可能比我還遭,只有榮達兄例外
因為他的部落格中把這組輪子和之前的幾組輪比較,這似乎是他的最佳選擇
因此,在我我他之間在將近二三十分鐘的對話中,幾乎沒有什麼交集
因為他是用功率計在測結果的,從他的「經歷」看,這組輪子真的比較好
而我,因為是用架構來分析的,我認為這組輪子雖然花鼓設計得相當不錯
但是,如果花鼓相同的情況下,其實板子越輕,那麼表現就會越好
也就是說如果SHIMANO可以用之前傳說中LEW的板子,不知道該有多好
但是現實中,這組輪子的重量就是一千六百多,比很多廠輪都要重
在鋼絲的負荷「應該比較吃力的情況下」輪組的「驅動效率」應該會降怟
當然另一個解決辦法可能是「增加鋼絲數量」這樣每根鋼絲負荷就會降低
相對來說,它的驅動效能就會升高,但是弱點應該就是「重量又增加了」
當然如果以兩者來做選擇的話,那麼我還是會選擇多那幾根鋼絲
但是這裡面比較吊詭的是「榮達兄明明就是體重不輕的騎乘者 」
也就是說,鋼絲數比較少的輪組,對它來說「應該不會有好結果」
但是為什麼以他的重量來說並不覺得輪組軟,以結果來看甚至剛性不錯
對於我和他之間的「雞同鴨講」一直成為我心頭裡面的一個疑問
從報社回家的路上,剛起步時,還是覺得速度拉不上來,均速更難維持
我想或許這就是之前我問的那些車友,會說一些類似「軟」評價的原因
不過,在起心動念的瞬間,我忽然決定換騎法「掛大盤來騎一下」
這個念頭的轉變,似乎造成了在騎乘感受上「比較不一樣的結果」
(因為我沒有使用碼表的習慣,當然更談不上使用功率計了)
在換了大盤騎之後,這組輪子的「性格」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因為這組輪子的速度如果掉在XX之下,嚴格說會「變得很難騎」
也就是說如果你很快把速度拉高,那麼這組輪子的「轉動慣量」就出來了
那時你就會覺得這組輪子不錯騎,在速度上也會變得很好帶不容易往下掉
當然在這個時間點你絕對不會覺得「悶」當然更不會覺得輪子「軟」
如果可以進化有多好!
講得現實一些,因為這組輪子本身有一定的「質量」所以得靠些POWER帶
不然就是像我一樣,只想用騎迴轉來慢拉,那顯然是會讓你洩氣的
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談論到騎乘者的絕對和相對的問題,這其實是另個例子
當然,對我來說,這雖然解釋了我和榮達兄之間歧見的「可能解釋」
對於我這種「弱雞來說」,我還是會認為C-35應該不會是我的菜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抄SHIMANO花鼓的設計,做一棵後24根的版本
然後選用航翊SUPER -050的框,來編一個相同的直拉版本
其實之前我對於運轉的新花鼓的最佳設計,一樣也是充滿著期待
但是,到目前為止,板子有了,卻不見我的輪子到位
不然我還真希望可以拿這兩組不同設計的花鼓來「比一比」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