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台中港公布了今年高級轎車的進口數


相較於去年的一萬,今年的數字是一萬七千多輛


也就是成長了七成多,這應該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


 


但是當那天我牽車我的菜藍車去熟悉的車店換胎時


赫然發現即便是被我認為技術等級在台北市排名前十的車店


這幾個月的營業額,卻出現了明顯的負成長情形


當然就更不必談那個連續三個月業績是赤字的朋友了


 


如果進口轎車今年出現大幅成長,如果帝寶可以拍到206萬一坪


(當年我買建國南路房子時,公寓一坪是32萬帝寶是65萬)


但是自行車車店卻是連幾個月都負成長,這不是很奇怪嗎?


 


平空多出來二千家車店


之前在和一位自行車界的朋友聊天時,他說了一個驚人的數字


就是這幾年因為自行車大流行,市場多了二千家車店


或許大家心裡面想的和我一樣,生意有這麼好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除了朋友這家店是這種情況,其它的店亦復如此


之前還聽人說嘉義有一家店,一夕之間搬光,老闆跑路


我相信有很多車店目前是屬於咬牙苦撐的情況



自行車不是餐飲業


 


在所謂的不景氣時代裡面,最景氣的應該是和食衣住行相關的事


有人說自行車可以歸類在行當中,是,那是菜藍車


當然絕對指的不是那種TIME+LIGHTWEIGHT的組合


 


但是縱然是如此,每個家庭未必有幾萬的預算讓你買台車去---運動


因此,一般所謂的自行車是放在運動休閒的層次去談的


也就是,他和吃不一樣,你不可以不吃,但不意味著你一定要騎自行車運動


講現實一些就算你用自行車通勤好了,大概菜藍車居多,因為沒地方放


 


所以,當一些騎車的人都跑出來開工作室車店時,這個市場就太擁擠了


記得那些年在建國南路車店混時,店老闆說最好賺的是---菜藍車


當我看到幾乎所有車店現在都在拼高價車時,一些老店卻做得好好的


你就不能不說,這個老仙覺說的真的有一些道理


 


高價車和傳統老店在拼什麼


很多人認為那些高價車一台幾十萬,利潤相當的高,其實未必


統一超商裡面毛利最高的---據說是茶葉蛋,想不到吧


如果象台中某些地區,一台十幾萬的車利潤只剩下幾千時


那和你買的那些幾萬的電腦,毛利只有一二千元有什麼差別?


如果一台菜藍車的利潤是五百元,那多賣個幾台不就和你一樣


而且你認為一天賣個幾台菜藍車容易還是賣個十幾萬的車容易?



沒有技術車店可以隨便開?


不要以為那些傳統車店的師傅沒有技術,說難聽點可能比多數車店都好


過去我常混的那家建國南路車店,那些技術都是有傳承的,而且還很嚴格


但是,你現在開了所謂高級店,請問是高級在哪裡?


是你的KNOW HOW比別人多,還是你的技術比別人好


如果你只是品牌好?那你是靠品牌加持,如果你可以進高級貨別人不能嗎?


那麼你的競爭優勢在哪裡?似乎是沒有---那你認為你可以存活嗎?


 


所以當高價車倒處都是時,大概最高興的是進口商,而不是車店


但是如果同質性太高時,高價車也會成為到處都是的產品,沒有特色


 


需求決定市場


 


如果這個市場的需求每年只有一萬台,那麼這多出來的兩千家看到了什麼


他們看到的似乎是那個一萬台,但是這一萬台是分在全台灣


而且,他忘了它還有剩下的1999個競爭者,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在市場


所以當需求沒有那麼大時,這個市場就是紅海,殺得血流成河


 


目前網路上已經出現了破盤價,這顯示有人只想換現金回來


就象某位店家和我說的,對方的賣價比它的進價還要低


什麼樣的情況會讓賣價還低於成本,這個用屁股想都會知道


 


過去被激發出來的買盤製造了一個需求龐大的假象


現在只是回歸到市場原本應該有的「常態分布」


 


或許這仍然是一個有利潤的市場,但指的絕對不是多出來二千家的情況


所以,這個市場要能夠生存,那麼就必須讓沒有能力的人出局


亞當斯密說市場是看不見的手,是的需求決定一切


如果這是個無利潤的市場,那麼還有多少人「想」或者「能」活下來?



強者衡強


台北市目前的一級戰區,過去有人認為是在內湖,應該不是


雖然大型騎艦店一直開,但是目前卻是無以為繼,一家一家的關


其實這些店,只是做為門面用的,對於實質銷路並沒有什麼幫助


 


台北市的一級戰區,顯然是在天母,而且是圍繞在黃董打轉的


什麼樣造就了這樣的優勢,可能是多數人都沒有想過的


如果只談國手,那麼真的是太小看他了


 


車隊、技術、品牌、數量,這些都是他最大的競爭本錢


有量才能夠有價,有量才能夠壓低進價,壓低進價才能夠打倒對手


如果你想要找什麼樣的車種,你會先想到誰,當然你會先想到黃董


百貨公司擁有的是品牌種類和進價優勢,這一點你在他的身上都看得到


 


很多車店都帶客人騎車陪養向心力,但是哪個車隊能象哥輪布呢?


我很懷疑可能光靠這個車隊都已經可以自己自足,更何況那些後來的加入者


這些其實和「品牌」效應沒有什麼不同,可以預見的是強者衡強


 


而這個經營模式,想必未來會成為很多人借鏡之處


 


連鎖店效應


大家都知到在台灣經營連鎖最成功的是—7-11


其實在自行車部分也有這樣的霸主---捷安特


如果我們認為有量才能壓低價格,那麼最有這個本錢的是誰?


有價格優勢才能在市場生存,這一點捷安特做得最明顯了


 


大家或許會想到今年誰弄了39800這個案子


在台灣市場上,當然仍然有人跟進,但是利潤和情況絕不會比捷安特好


那為什麼捿安特能夠這樣做,這不是擺明了是一個價格門檻嗎?


想跟進的人還得看一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本錢


 


依附才能生存


你想一想看,自行車並不是那種隨便開隨便賺的行業,那麼要如何生存


現在車店不就象連鎖店一樣,必須依附在一個品牌之下


這種情況之下,能夠壯大的其實是連鎖業本身


如果你不具備了車店生存該具備的條,那麼倒只不過是遲早的事


大概真正不至於倒掉的應該就是那個連鎖業者本身


就我個人來看,只有第一才有優勢,不要說什麼第三第四了,第二都不成


我想在台灣市場上這個感受,應該會有很多業者會很深


 


市場上的新趨勢


 


其實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某些國外品牌逐漸在台灣賣不動了


除了代理商本身的問題之外,名牌效應也出現了鈍化的現象


也就是除了那些還在被環法車隊騎而且有成績的廠商之外


那些過去擁有傳統的廠商,其實逐漸在市場上被淘汰


即便是過去很知名的義大利品牌,其實都可能出現了相同的問題


 


壟斷或者不容易取得的商品反而好賣


 


相對於過去某些常見的義大利品牌的銷售鈍化


某些義大利的特有品牌,雖然價格貴不可言,但是買的人依然很多


一些打著限量車款的產品,更在市場上讓人驚豔,這是不是M型化的結果呢?


這種情況也在一些有如時間就是金錢之類產品上出現


 


另外,一些美國的手工訂做車,雖然沒有看到什麼廣告


但是也在一些階層之中(如醫生)之中廣為流傳,而且不用打流血戰爭


這些可能是那二千家的新車店在即將考慮退場機制時,根本沒有想到的


 


台灣的自行車市場在去年進入了二極化的世界


一邊是在紅海之中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殺的血流成河


但是一邊卻是在賺高價利潤而且根本不用殺價求售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