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u8bIiN  

我不知道要多少人真正觀察過自己身體的運作模式與效率,事實上如果你真的每天詳細的觀察自己,那麼你「應該」會意識到一些不用心外的東西,可惜,多數人都是病痛之后才發現自己有病,到醫院后才透過機械和醫師被檢視,然后嘗試著治療與恢復,病痛並非自己找上門多數情況下都是自己疏忽的代價,對於自己的不小心很多人不以為意,多數人以為打針吃葯病就會好,這是真的嗎?我在陽明山被李師父分筋錯骨了兩年,每周一次從不缺席,有人說用開刀比較快,如果開刀可以好,那或許比較快,但是如果開刀並不會好呢?現代醫學不是萬能,但是多數人卻把希望寄託在自己對於醫學的自我期待上,這算不算無知?

 

我曾經問顧SIR一個問題,如果你把意識放在走路的部位,那放在腳腂和放在髖關節走的表相有無差別?把意識放在腳腂對於地表的路感應該會和用髖關節走路重心上移有很大不同,事實上兩者的平衡感亦不相同,我不知道走台步時那些指導老師會傳授什麼,多數情況下我們走路應該不會刻意帶著意識,但是帶著意識走路對於人來說卻是個有用的訓練,為什麼一邊看手機一邊走路容易出狀況?因為你的意識都轉移到了手機上,這種專注的情況就和你在藍球場上看不到偶然出現的大猩猩是一樣的,你對周遭的敏感度會下降,因為你的重心和平衡問題,摔倒都是有可能的事,重心平衡其實都是有神經在控制的,這些神經還不用我們去刻意關切,但是如果你把老天爺給你的便利拿來做危險的事----,就不對了。

/tmp/phpQyBjLQ  

事實上隨著科技文明的進展,人類逐漸喪失了從大草原上遺傳來的「本能」,許多意刻意專業化的知識還遠不比你對自己身體狀況的認知重要,很多人寧可相信廠商的說辭卻不願問問自己的身體,你認為你騎公路車時的重心在哪裡?如果用FIZIK的講法應墊和五通占掉了百分之八十五,握把占掉了百分之十五,那為什麼你騎車時總覺得太長大短或者重心上移呢?走路和騎車一樣,重心都是動態的,有些人怎麼走樣子都讓人感覺奇怪就和有些人怎麼騎都覺得這裡那裡不對一樣,所謂的諧調性其實就是你身體動態平衡的另一種講法,人體的運作就是一種專業,這是那些光靠著效率在談FITTINGFITTER永遠無法真正了解的「問題」

 

之前我談座墊時就講過長度、寬度都是支撐,很多人可能並不懂,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試過你把屁股緊抵著靠背坐和不抵靠背坐之間的重心分布,你覺得你緊抵著靠背的「支撐度」比較強還是沒有抵著靠背的支撐比較好?事實上就你的重量而言你所需要的支撐應該相同,所以如果你的坐骨和靠背分攤了大部分的支撐(比如百分之七十)那麼其它部位的壓力就會減小,所以,你的腿可能就不會需要更努力一些。在公路車上因為沒有靠背和緊抵這種優勢,所以我們是努力的自己撐住你自己,你的座姿或者說騎姿不同,比如立骨盆或者等腰三角形,那你的支撐方式就會改變,立骨盆的重心可能壓在后面比較多,而等腰三角形時可能三點分布,有些人的會陰之所以壓力可能比較大,因為它是等腰三角形的騎法(會陰是支撐)而且它的髖關節是歪的,自然會陰必然會比較突出,所以不止是屁股會挑椅子,騎法可能也會挑椅子,而身體的現狀可能更是問題。

 /tmp/phpIX4nNL  

支撐在前和支撐在后會是相同的情況?當然不是。上半身長的人和上半身犄的人,手長的人和手短的人的「重心」位置會一樣?因為這些就是影響支撐在前和支撐在后的關鍵,如果說騎乘是一種動態,那麼FITTING無非是從眾多的可變項中計算(或者找出)你重態中的平衡,那就是你應該有的平衡,所以靜態設定之所以是FITTING的基本功而非動態設定,因為刻意突出的效率未必會帶來平衡。所以為什麼我會認為那些模組化的車架對多數人來說可能並不是最好的選擇道理即在此,用選手來說嘴其實是威權的騙人把戲。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