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輪組有可能不限重嗎?我的看法是---有可能
但是。我們可能要考量一件事,它是設定是在什麼基礎上做的
基本上很多人認為胖子不適合騎碳纖輪組,這個觀念:對也不對
其實胖子騎碳纖輪組,尤其是碳纖輻條的輪組時是「有條件的」
不是胖子不能騎,而是「在什麼情況下,這組輪子依然能發揮戰力」
如果有個人告訴你:他騎上去時,覺得力量有些沉,有被吃掉的感覺
但是另個人告訴你:他騎上去時,輪子非常輕快,速度也很容易帶
那麼,你要如何解釋存在於不同測試者之間,這種怪異的答案呢?
其實,很多的輪組廠在同一組輪子當中,往往出現了「不同規格」
有些標得很清楚:建議XXX公斤的人騎前X根後X根的輪組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區別?其實就是重量對輪子本身真的有影響
重量與剛性的平衡點在哪?
有人曾經告訴我說:輪組的負重都是以120公斤做的
所以,用輪子不限重來做為一種號召,基本上只是一種噱頭
他認為體重是分攤在兩個輪子上的,所以沒有想象中的影響大
事實上,這就是純椊做「理論思維時」所犯下的嚴重錯誤
在輪組的分析上我喜歡用「驅動效能」和「變形量」來談問題
從實際的測試經驗來看,變形量和驅動效能之間,應該存在平衡點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重量不至於導至變形量超出負荷之時
那麼你會覺得這組輪子騎起來的感覺就是------,不然就是-------
也就是重量對於「結構剛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造成變形
所以對於變形之後的結果時,驅動效能的表現自然會「打了折扣」
所以過去我們一直在談所謂的「相對」或「絕對」有沒有意義呢?
我想對於看到這裡,已經懂得的人來說,這絕對是有意義的
對於手編輪來說,很多人都知道用32孔3交叉,那為什麼不是24孔
因為你很清楚:24孔是給那些體重很輕的人來騎的,道理就在此
而且手編輪是用勾頭的設定,要考慮花鼓型式,其實是更麻煩的
過去我喜歡用「重量和剛性的平衡點在哪?」來談論問題
其實對於輪組來說。這一個問題一樣是有效的,就看你懂或不懂
過去,跑零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應該都是剛性絕佳的輪子
但是,或許你也遇到過就是有人認為跑零騎起來不怎麼樣,很軟
其實,跑零在原始設定上應該是「絕對剛性」的輪組,但是並非如此
就是有人的重量可以讓跑零的結構剛性垮掉,而出現了不同的變形量
所以在輪組的設計上面,多那幾根或者少那幾根,其實是有意義的
在過去我所寫的文章中,我曾經提到用20根取代24根時驅動效能的問題
試想就算那20根能夠達到24根的效果,但是這組輪子可能:問題大了
因為這組輪子根本沒有辦法讓體重超過XX公斤以上的人來騎
就象車架對於某些人來說限重一樣,如果輪組對絕大多數人限重:有意義嗎?
少掉了剛性輕就沒有意義
所以,從別人測試的經驗當中,我又發現了當初這組輪子的另一個問題
因為如果輪組做出來只對於我這樣六十幾公斤的人有用,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根據原始設計最多只能做到22根,所以這組輪子限制太多,是自綁手腳
所以輪組的設計者,始終不承認它的新設計是失敗的,認為是條件還沒來到
就算相關配合條件沒有來到好了,但是光是可能限重和效果打折就掛了
有些時後一設計者抱持著技術的傲慢,但是產品是看實際效果的
而這一點只要是試下去,立刻就一翻兩瞪眼了,光是耍嘴皮子有用嗎?
當然這並不意味我比設計輪組的人更聰明,而是結果告訴我:不是他說的這樣
基本上我們過去談過框越重,那麼驅動輪組時,每根鋼絲的負擔也就越大
我不知道那個「極限值」是多少,但是一旦鋼絲的負荷大過它的承受值時
那麼很久可能這組輪子的功能就會下降,因為它的形變量就把力量給吃掉了
所以,如果輪組只有一個型號,想要對所有體重通吃,很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你能說多幾根鋼絲或者少幾根輻條是沒有意義的嗎?應該不是這樣的吧
所以有些時後你的輪組想要偷重量,你得考慮這樣偷下去:有沒有意義
因為雖然輪子很輕,但是你騎起來完全沒有剛性,那麼輕又有什麼用呢?
在這種情況下,你能說沒有相對或者絕對這種情況存在嗎?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本篇中圖片為最新的CP-006輪組,部分做法和之前不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