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YtFsDL  

從碳纖橫空出世以來,廠商就不斷在這個材質上下工夫,說下工夫其實是抬舉了它們,因為碳纖材料的製造商就是那些,車架廠不過就是使用者,大家耳熟能詳的T-700T-800T-1000其實就是等級不同的材料,至於它們的價值或者價格也是人云亦云,我因為有幸認識了航翊陳副總才對所謂複材有一些和大家不一樣的理解,但是也只是皮毛,因為碳纖材料並不止於這些,當年被吹上了天的奈米碳纖維后來一度是顯學的石墨烯其實亦復如此,材料的特性與製造上的應用和選擇對多數消費者或使用者來說其實很陌生,多數的品牌商只要消費者把碳纖當神材質,認為碳纖就應該貴讓你們願意掏錢就好,事實上相對於碳纖車架被哄抬的售價,碳纖被認為是(黑金)才是大家應該認真思考的,碳纖車架代工的出廠價這些年來可以說相對穩定,我當年喜歡開玩笑說三萬的車架兩萬的塗裝和十萬的LOGO無非只是說明一件事,海削大家的其實就只有品牌商,一支車架可以從十幾萬砍掉十剩幾萬依然還有賺,為什麼?碳纖不是最好(而是最賺)的材料。

 

把碳纖說成最好不過是一種「洗腦」,事實上碳纖廠的等級從來就不是一樣的,如果你和我一樣常看到碳纖車架的毛胚,那你對那些華麗外表背后的本質想的可能就和之前不會一樣了,如果你看過被鋸開的車架內部結構之后你可能會想----這真的值那麼多錢?多數的台灣碳纖廠其實都是近親繁殖,那些所謂的大佬都是差不多同一個時代和輩份的。過去我很喜歡講的工法,對我來說就是區分碳纖廠等級的一種方式,大家喜歡談的(輕量化)多數都來自於相同的那幾家廠,所以雖然你買到了不同廠牌的車架,但是很可能它們都是同一家代工廠製作的。所以你認為輕是廠商花比較高的代價買比較貴的材料做出來的結果!很可能只是你自己的合理想像,如果你懂得「結構剛性」 和「材料強度」,如果你懂得材料對最后結果所能影響的比例,你就知道不是所有廠都可以做到一樣的輕。

 /tmp/phpWXKkXc  

雖然碳纖的好處是「輕和剛性」,但是很多碳纖車架一點都不輕,這單純只是原料的問題嗎?要輕你就拿錢來?廠商就希望你這樣想。輕不止是材料問題還牽涉到結構,重量和剛性之間總有個平衡點,偷輕的方式或者很多,但多數對剛性都有影響,廠裡都會有測試數據,當年為什麼有碳纖包鋁件的做法,事實上那些有本事的廠早就已經竭盡所能了。你只要把車架拿到手然后認真看看管徑,再思考輕和剛性的對應關係,你還會那麼堅持?為什麼CANNONDALE后來的CAAD系列剛性都XX?儘管它還是金屬的鋁車。你看了管徑還會不明白?

 

PINAREXXO的車架一直都做的不輕(但是賣的一樣貴),從好聽的講一大粒人從來都不在意輕它們只在意剛性,但是如果你看過最早期的PINAREXXO,那個五通說包著尿布一點都不誇張。但是最新款的車在相近的結構下,重量明顯的輕了很多,品牌商也刻意強調了這些,難道是原廠花大錢買了外星材料?並沒有。過去PINAREXXO的車架一直都是同一家廠做的,直到最近,它們才換了家代工廠。

/tmp/phpbyljtl  

如果輕和剛性是碳纖的強項,我們不要求最輕,但是在合理的區間應該不為過吧!但是你這點小小的期待不見得會被滿足,某些廠的一級車現在是夠輕了,但是如果你看過廠內部剛性測試的數據,你可能不怎麼敢騎。事實上這些車儘管可以騎,但是它的合理壽命是不是相同?還是它可能會提早埋單?而這些車可能也是要挑人騎的,那些8-90公斤的騎士抽起車來還說剛性十足,要不就是重量不對要不就是騙人。多數人對於碳纖的認知其實是遠遠不足的,因為大家不過就是使用者很少接觸製造這一塊,對我來說我對價格和價值一向都很堅持,該花的錢我一分都不會少,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樣懂的算計,那對於PINAREXXOFACXXR這樣的車架,我一點都不會有興趣,當年澳洲的FACXXR便宜賣有人找我買,我看了幾何之后一點興趣都沒有。年初有人雨天摔了兩次仔細檢視發現就是FACXXR,是幾何的問題嗎?還是單純胎的抓地力?牒煞雨天騎不還是一樣摔!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